1、保持边界感,培养 “不好惹” 的气场:态度鲜明,才被尊重
村里的小芳以前总 “委屈自己迁就别人”—— 同事借她的笔记本电脑用,哪怕自己要用,也会先借给对方;邻居总让她帮忙接孩子,哪怕自己有事,也会硬着头皮答应。结果大家觉得 “她好说话,怎么样都行”,越来越不把她的需求当回事。
后来小芳学着 “立边界”:同事再借电脑,她会说 “我下午要做报表,实在没法借你,你可以去借公司的公用电脑”;邻居再让她接孩子,她会说 “我今天要去买菜,赶不上,你找别人帮忙吧”。没想到大家不仅没生气,反而觉得 “小芳有主意,不是随便拿捏的人”,慢慢开始尊重她的想法。周老栓说:“不是别人不顾及你,是你没建立边界。态度鲜明地表达立场,别人才会觉得你有见解、可深交,‘不好惹’的气场自然就有了。”
2、刻意练习 “目空一切的眼神” 与 “不怒自威的气场”:气场是练出来的,不是天生的
镇上的小李刚当销售时,总不敢直视客户,说话也带着 “讨好” 的语气,客户要么敷衍他,要么直接拒绝。后来他听人说 “气场能刻意练”,就每天对着镜子练习 —— 盯着镜中的自己直视 3 分钟,不躲闪;跟人说话时,不再弯腰点头 “装顺从”,而是站直身体,语气平稳。
慢慢的,小李发现 “客户不敢随便敷衍他了”,甚至有人觉得 “他很专业,不好糊弄”,签单率也高了。周老栓说:“气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练的。盯着镜子练直视,能帮你应对别人的挑战;不讨好别人,别人才会感受到你的‘不怒自威’。你越敢‘稳住’,气场就越强。”
3、非中心场合保持沉默,举止不轻浮:一个人也能有 “千军万马” 的安全感
村里的小赵第一次去镇上的亲戚家赴宴,一屋子人他大多不认识,有人劝他 “多说话,别冷场”,可他没急着开口,只坐在角落观察 —— 看谁是 “主心骨”,听大家聊的话题是什么,偶尔有人跟他搭话,他也只礼貌回应,不抢话、不插科打诨。
宴后亲戚夸他 “沉稳,不像毛躁的年轻人”。小赵跟周老栓说:“我知道自己不是‘中心’,没必要硬凑热场子,安静观察就好。现在我觉得,一个人也能有安全感,不用靠别人才敢待着。” 周老栓点头:“强大心性的法则就是‘不依附’—— 你不用和谁组队找安全感,自己稳住了,就是千军万马。”
4、对事态度鲜明,对人态度模棱两可:别当 “和事佬”,也别 “妄下定义”
村里的合作社讨论 “要不要引进新的蔬菜品种” 时,有人说 “风险大,别种”,有人说 “能赚钱,赶紧种”,大家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让周老栓 “当和事佬,说句折中话”。
周老栓却明确说:“我觉得该种 —— 邻村种了这个品种,卖得很好,咱们可以先试种一小块,就算亏了也影响不大。” 大家听他态度鲜明,反而安静下来,最后按他的建议办了。但当有人问他 “你觉得小李这人靠谱吗”,周老栓只说:“小李干活挺勤快的,具体怎么样,你跟他多接触就知道了。” 他从不随便评价人。周老栓说:“对事要鲜明,才能得到认可;对人别妄下定义,没人喜欢被贴标签,糊弄过去就行。”
5、对人微笑,既不傻笑也不陪笑:微笑是礼貌,也是 “防备”
村里的张婶以前跟人打交道,要么 “咧嘴傻笑”,让人觉得 “她没主见”;要么 “陪着别人笑”,哪怕自己不觉得好笑,也硬挤笑容,累得慌。后来她学着 “闭着嘴微笑”—— 嘴角轻轻上扬,不咧嘴、不夸张,既显得礼貌,又不会让人觉得 “她在讨好”。
有人跟张婶说:“你现在笑起来,让人觉得很舒服,不像以前那样‘软乎乎’的。” 张婶说:“闭着嘴微笑,是告诉别人‘我有礼貌,但我不需要你特意照顾’,反而能保持距离,不被人随便拿捏。” 周老栓说:“微笑是社交的‘软武器’,但要选对方式 —— 傻笑显傻,陪笑显卑微,只有‘克制的微笑’,才既礼貌又有防备,让对方知道你有自己的立场。”
6、自信的人没有太多小动作:内心强大,才 “静如处子”
镇上的李老师每次给学生上课,都站得笔直,双手自然放在身侧,说话时眼神坚定,从没有 “摸头发”“搓手”“晃腿” 之类的小动作。学生说:“李老师站在那儿,哪怕不说话,也觉得他很自信,我们不敢随便走神。”
李老师跟周老栓说:“以前我也爱做小动作,后来发现‘小动作是因为心里慌’—— 怕讲错、怕学生不喜欢。后来我把课备得特别熟,心里有底了,小动作自然就没了。” 周老栓说:“自信的人‘静得下来’—— 沉得住气、扛得住沉默、受得了慢,不用靠小动作掩饰虚弱。你越‘稳’,别人越觉得你气场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