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距离市级公开课只剩下不到二周。
阶梯教室里的“秘密基地”,已经从最初的混乱变得井然有序。黑板上,林天画的程序框架图日益完善;墙壁上,陈静小组绘制的巨幅历史坐标草图也已初具规模,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注释;各个小组的桌面上,堆满了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籍、打印出来的网络资料和写满了涂改痕迹的草稿。
经过了初期的磨合与跨组协作,四个小组都进入了高速的创作轨道。然而,当他们将各自的“半成品”拼凑在一起,试图进行第一次完整流程的预演时,一个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集体性的“瓶颈”悄然浮现。
问题,出在“连接”上。
这天下午,杨明宇组织了一场非正式的串讲会,要求每个组长用五分钟时间,阐述自己小组目前的成果和最终的呈现设想。
林天第一个上台,他自信满满地打开笔记本,展示了他那个“诗人灵魂共鸣器”的Demo。界面虽然简陋,但功能已经实现,当他输入“失意”、“饮酒”两个关键词后,程序精准地匹配出了李白,并推送了《将进酒》。“我们的数据分析也完成了初步报告,盛唐诗歌中‘自信’类词汇的出现频率,是晚唐的三点七倍……”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眼中闪烁着技术宅特有的光芒。
接着是张伟,他带着两个组员,像模像样地进行了一小段“剧本”的排演。他时而引吭高歌“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虽然这是汉代的口号,但他觉得气势足),时而又用低沉的声音念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旁的孙鹏还用嘴巴模仿着“呼呼”的风声,场面虽然略显滑稽,但那股热血与悲壮的气息确实扑面而来。
赵敏则沉静地阐述了她们小组的演讲思路,从“民生多艰”到“士子担当”,逻辑清晰,情感饱满,引用诗词信手拈来,充满了人文深度。
最后,陈静在两个组员的陪伴下,小声地介绍了她们那张越来越丰富的历史坐标图,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考据得清清楚楚。
四个小组的展示,单独来看,都堪称精彩。每一个模块都凝聚了学生们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当所有展示结束后教室里却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安静。
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但又说不出来——这四个精彩的模块,就像四座漂浮在海上的、各自闪闪发光的孤岛,彼此之间缺乏一条坚固的、能将它们串联起来的桥梁。
林天的数据很酷,但它和赵敏的“仁心”有什么关系?张伟的表演很燃,但它和陈静的历史图表又该如何衔接?整堂课看下来,就像是在看四个互不相干的精彩的“电视节目”,而不是一堂层层递进浑然一体的“语文课”。
“感觉……有点散。”班长李磊挠了挠头,第一个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王昊也皱起了眉头,他用他“产品经理”的思维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没有一个‘主线故事’!我们现在只有四个炫酷的‘功能’,但我们没有把这些功能打包成一个用户愿意买单的‘产品’!”
王昊的话点醒了所有人。他们各自埋头苦干,都想把自己负责的模块做到极致,却忽略了整堂课的“整体感”和“流畅度”。这个瓶颈不是技术上的也不是内容上的,而是结构上的。
讨论会陷入了沉默,气氛有些压抑。学生们辛辛苦苦搭建起来的成果,此刻看起来就像一盘散沙,让他们心中充满了挫败感。他们第一次意识到从“优秀”到“卓越”,中间还隔着一道名为“整合”的巨大鸿沟。
看着学生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一直没有说话的杨明宇,终于从门边走了过来。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字:
“主角”
“你们觉得,我们这堂课谁是‘主角’?”他笑着问道。
“是诗人?”赵敏试探着回答。
“是我们自己?”张伟不确定地猜测。
“是诗词本身?”林天补充道。
杨明宇摇了摇头。“都对,也都不对。”他拿起粉笔,在“主角”两个字下面,又写了几个字:
“一个迷茫的高中生”
学生们都愣住了,不解地看着他。
“我们来重新设定一下我们这堂课的‘故事线’。”杨明宇的声音充满了引导性,仿佛一个循循善诱的电影导演,“我们的主角,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一个虚构的、生活在2003年的对未来感到迷茫的高中生。他可能叫小明,也可能就是台下的你我他。”
“这堂课,就是一场小明寻找人生答案的‘时空之旅’。”
杨明宇开始在黑板上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故事线:
“开篇,就是小明的迷茫。他不知道未来该学什么专业,该做什么工作。这时,林天,你的‘灵魂共鸣器’就该登场了!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技术展示,而是小明在网上偶然发现的一个‘心灵树洞’。他输入自己的迷茫,程序为他匹配到了第一个‘灵魂导师’——李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