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希望小学那片被王昊带人平整过的泥土操场上一堆早已准备好的干柴被点燃了。
“噼啪——”
一簇小小的火苗然后猛地一下,蹿升成了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橘红色的火光驱散了周围的黑暗和山间的寒意,将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映照得温暖而又明亮。
这是他们在这里的最后一晚。
一场简单的告别篝火晚会就在这片天地间拉开了帷幕。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炫目的灯光,更没有喧闹的音响。山里的孩子们和14班的学生们泾渭分明地围坐在篝火的两侧。
张校长此刻堆满了淳朴的笑容。他站起身用他那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大声地宣布:“晚会,现在开始!首先,让咱们山里的娃,给城里来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唱个歌!”
话音刚落,十几个山里孩子在他们中年纪最大的一个男孩的带领下有些扭捏地站了起来。他们没有乐器,甚至连统一的服装都没有,身上穿着的是颜色各异洗得发白的旧衣服。
短暂的安静后,那个领头的大男孩深吸了一口气起了一个音调。
紧接着,清澈的歌声飘向了静谧的夜空。
他们唱的是一首当地的民歌,曲调简单,歌词质朴。
“高高的山岗上哟,白云飘荡……”
“清清的溪水边哟,野花开放……”
“阿妈说,山是根,水是命……”
“走得再远哟,莫忘家乡……”
没有复杂的和声,没有精准的节拍,甚至有些孩子的音调还有些跑偏。但这歌声却拥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那是一种源于土地的最本真的情感。他们的声音里有对这片养育他们的大山的敬畏,有对贫瘠但快乐的生活的热爱,有对山外世界模糊的向往,也有一丝丝与生俱来的淡淡忧伤。
歌声在山谷里回荡,与风声、虫鸣声融为一体。
14班的学生们一个个都听得痴了。
王昊停止了和他身边同学的嬉笑打闹,他怔怔地望着篝火对面那些孩子。火光在他们黝黑的脸庞上跳跃,那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写满了与他们年龄不符的认真和庄重。他忽然觉得,自己平时在KTV里吼的那些撕心裂肺的流行情歌在这样纯粹的歌声面前显得如此的空洞和矫揉造作。
赵敏的目光落在了人群中的兰兰身上。小女孩也在跟着大家一起唱,她的声音很小,赵敏想起了白天在卫生院,兰兰奶奶得知医药费有着落后那双浑浊的眼睛里流露出的光彩。她忽然明白了这首歌词里,“山是根,水是命”的重量。
陈静则完全沉浸在了歌声所营造的意境里。她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画面:清晨,炊烟从低矮的土坯房顶升起;晌午,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傍晚,母亲站在村口,呼唤着贪玩的孩子回家……这些她从未经历过的生活,此刻却通过歌声变得如此的真实和鲜活。
一曲唱罢,山里的孩子们有些害羞地坐下了。
操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而又真诚的掌声。
“该咱们了!”张伟用胳膊肘捅了捅身边的林天,“唱啥?要不来首《双截棍》?嘿嘿哈兮!保证镇住全场!”
“你可拉倒吧。”林天白了他一眼,“人家唱的是灵魂,你那是噪音。”
的确,轮到14班表演时,他们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失语。
来之前,他们准备了好几个节目。有几个擅长街舞的男生准备秀一段酷炫的霹雳舞,有几个女生准备唱当时最火的女子组合的歌曲。可现在,面对着这片星空,这堆篝火和对面那几十双纯净的眼睛,他们忽然觉得那些平日里引以为傲的才艺,在这一刻显得那么的苍白和不合时宜。
气氛一度有些尴尬。
张校长看出了他们的窘迫,笑着打圆场:“没关系没关系,城里的哥哥姐姐们,给我们讲个故事也行!”
就在这时,班里的音乐课代表名叫李雪的女生忽然站了起来。
她走到人群中央,火光将她白皙的脸颊映得通红。她有些紧张,但还是鼓起勇气,对全班同学说:“我们……我们唱《最初的梦想》(2004年5月的,此刻暑假,正好),好吗?”
《最初的梦想》这是他们这学期音乐课上刚刚学过的一首歌。歌词励志,旋律优美,几乎每个人都会唱。
这个提议,瞬间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
“好!就唱这个!”
“对!这首歌应景!”
李雪定了定神,清了清嗓子,然后轻轻开了头。
“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
歌声一出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紧接着,赵敏、陈静,还有班里其他的女生也跟着小声地合唱起来。然后是王昊、张伟这些五音不全的男生也笨拙但认真地加入了进来。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拥有隐形翅膀……”
歌声从一开始的羞涩、零散,渐渐地变得整齐、响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