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刚果脉合·绿洲脉续
当刚果盆地雨林的晨雾还未从非洲象的脚印里散去时,林羽正踩着腐殖层深厚的土地,跟着当地向导卡隆走进一片稀疏的林地。原本该遮天蔽日的雨林,此刻却有大片树木被拦腰砍断,断口处的年轮清晰可见,散落的木屑还带着新鲜的湿气——便携式水晶球碎片的屏幕上,灵气纯度数值停在42%,能量波动像被撕碎的纸片,零散地分布在林地各处,无法汇聚成完整的脉络。
“这是刚果盆地的‘洛马米雨林区’,曾经是非洲灵脉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卡隆指着远处被开垦的矿坑,“非法伐木者把百年灵脉古树砍了卖木材,采矿者直接在灵脉节点上挖矿,现在雨林的灵脉像‘断了线的珠子’,连山地大猩猩的栖息地都被分割成了几块,它们要冒着被偷猎者捕捉的风险,才能从这片林地走到那片林地。”
苏瑶蹲下身,将探测器的探头插入树桩旁的土壤。屏幕上的杂波格外明显,偶尔闪过的绿色峰值却很微弱:“灵脉节点被矿坑破坏,能量无法汇聚;植被碎片化又让能量失去了‘传输通道’,我们得先补种灵脉乔木,连接碎片化的林地,再清理废弃矿坑,用‘灵脉修复晶石’重启节点,才能让刚果脉合。”
乐乐抱着从南极带回来的帝企鹅玩偶(科考站研究员送的纪念品),看着树桩上新生的嫩芽,小声说:“这些树一定很疼吧?我们快点种新的树,让它们和嫩芽一起长大,让大猩猩有新的家。”
阿哲已经背着无人机走到了林地高处,他操控着无人机升空,镜头扫过洛马米雨林区的全貌:“从航拍看,雨林被分割成了6块‘孤岛’,中间隔着伐木道和矿坑;有3个大型废弃矿坑直接压在灵脉节点上,最深的矿坑有12米,里面还积着雨水。我先绘制‘林地碎片化地图’和‘矿坑位置图’,标注出需要补种树木的‘生态廊道’。”
当天下午,林羽和卡隆一起拜访了当地反偷猎组织和环保部门。面对“灵脉碎片化”的现状,反偷猎组织负责人无奈地说:“我们每天都在巡逻,但伐木道和矿坑成了偷猎者的‘捷径’,上个月还发现了2只被偷猎的幼年大猩猩;环保部门虽然禁止了非法伐木和采矿,但已经破坏的林地和矿坑,根本没人有能力修复。”
“碎片化的林地不仅让灵脉受损,还让反偷猎工作更难开展,”林羽拿出提前准备的方案,“我们提出‘生态廊道+矿坑修复’的思路:在6块林地之间,种植‘灵脉速生乔木’(如灵脉紫檀、灵脉柚木),搭建宽50米的生态廊道,让动物能安全迁徙,也让灵脉能量能流通;用生态土填充废弃矿坑,在坑底嵌入灵脉修复晶石,再种植耐贫瘠的灵脉灌木,让节点重新激活。”
环保部门负责人表示,会协调当地社区参与补种工作,还会在生态廊道周边设置监控摄像头,防止偷猎者和非法伐木者进入;反偷猎组织则承诺,会派巡逻队守护补种的树木,确保生态廊道能顺利形成。最终,各方达成共识,两周内启动“刚果脉合行动”。
接下来的三十天,洛马米雨林区变得热闹起来。林羽和阿哲负责规划生态廊道的路线——他们用石灰在地上画出补种区域,确保廊道能精准连接6块林地;苏瑶则带着志愿者和当地村民,在廊道区域种植灵脉速生乔木幼苗,这些幼苗是用实验室培育的抗病虫害品种,成活率能达到80%以上。
清理废弃矿坑的工作更复杂。卡隆带着村民,先用抽水机抽干矿坑里的积水,再用卡车运来混合了灵脉微生物的生态土,一点点将矿坑填满;林羽和阿哲则在坑底中心位置,嵌入一块直径1米的灵脉修复晶石,晶石能释放能量,唤醒周边沉睡的灵脉节点。
乐乐的任务是“雨林小守护员”,她和当地社区的孩子们一起,给乔木幼苗浇水、绑防护栏(防止动物踩踏)。孩子们教乐乐如何分辨灵脉幼苗:“叶子上有细小绒毛、茎秆呈浅绿色的就是灵脉紫檀幼苗,它长得快,能很快成为大猩猩的‘保护伞’。”
乐乐学得很认真,每种下一棵幼苗,都会在旁边插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自己和小伙伴的名字,笑着说:“等这些树长高了,我们的名字就会和树一起长大,大猩猩看到木牌,就知道这里是安全的家。”
二十天后,第一条生态廊道的乔木幼苗全部种下,苏瑶用便携式水晶球碎片监测发现,廊道周边的灵气纯度从42%升到了46%,碎片化林地之间的能量波动开始有了微弱的连接;3个废弃矿坑也全部填充完毕,嵌入的灵脉修复晶石已经开始释放能量,矿坑周边的土壤里,长出了零星的灵脉杂草。
更让人惊喜的是,反偷猎组织的巡逻队在第一条生态廊道里,发现了一群山地大猩猩——5只成年大猩猩带着3只幼崽,正沿着廊道缓慢迁徙,幼崽还时不时趴在树干上玩耍。“大猩猩开始走廊道了!”巡逻队队长激动地给林羽打电话,声音里满是兴奋,“这说明它们觉得这里安全,灵脉的能量也让它们愿意靠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