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脉连火星·守心向土
2032年的第一缕晨光透过灵脉教育基地“深空指挥中心”的舷窗时,大屏幕上正实时播放着“灵脉二号”卫星传回的火星乌托邦平原影像——探测器已成功着陆,正缓缓展开机械臂,对地表土壤进行灵脉能量探测。林羽站在屏幕前,指尖轻触火星影像中一处泛着微弱红光的区域,便携式水晶球碎片在掌心泛起橙红色光晕,灵气纯度稳定在64%,能量波动与探测器传回的火星电磁信号形成若隐若现的共振,仿佛跨越3.2亿公里的“灵脉对话”正在悄然发生。
“探测器首次捕捉到火星土壤中的能量信号,频率在0.9-1.1赫兹之间,与地球远古灵脉休眠期的特征高度吻合!”苏瑶拿着最新探测报告快步走进指挥中心,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屏幕上的能量图谱中,红色的信号峰值与地球寒武纪灵脉化石的信号曲线重叠了70%,“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火星土壤样本中检测到了微量的有机化合物,虽然还不能证明存在生命,但至少说明火星曾具备孕育生命的基础条件——这些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地球灵脉滋养下的微生物代谢产物有相似之处。”她翻到下一页数据,“‘灵脉一号’卫星同步监测到,地球灵脉光网在探测器着陆时出现了一次轻微的‘能量脉冲’,仿佛在‘回应’火星的信号——这是我们首次观测到地球灵脉与地外天体能量的跨星际联动。”
阿哲正坐在控制台前调试“火星灵脉模拟分析系统”,屏幕上的三维模型中,火星表面的红色能量带与地球灵脉光网通过一条虚拟的“能量通道”连接。“系统通过对比地球远古灵脉数据,推测火星的能量带可能是数十亿年前灵脉休眠后的遗迹。”他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出模拟推演动画,“如果火星曾存在完整的灵脉网络,那么它的能量循环模式应该与地球相似——依靠地核活动提供能量,通过地表植被或水体传导。但现在火星表面没有稳定的液态水和植被,灵脉能量只能以休眠状态存在于土壤中。”阿哲转动模型,将视角拉回地球,“我们同时升级了全球灵脉监测网络,在南极、亚马逊等核心生态区加装了‘跨星际能量感应仪’,实时捕捉地球灵脉对火星信号的‘回应’——上周南极冰原的灵脉能量出现了0.3赫兹的波动,正好与火星探测器的信号频率同步,这绝不是巧合。”
“林叔叔!‘火星灵脉课堂’的小朋友们都在问,什么时候能看到火星灵脉的‘真面目’呀!”乐乐的声音从指挥中心门口传来,她穿着印有“地球-火星灵脉使者”字样的银红色连体服,胸前别着“灵脉二号”着陆纪念徽章,手里捧着厚厚的“火星问题集”跑进来。问题集上贴满了彩色便利贴,记录着全球15万青少年的疑问:“火星的灵脉为什么会休眠?”“我们能把地球的灵脉能量传到火星,让它‘复活’吗?”“如果火星有灵脉,能种出地球的沙棘吗?”“你看这个来自墨西哥的小朋友,他画了一张‘地球-火星灵脉连接图’,还说要让火星上的灵脉和地球的灵脉‘手拉手’!”乐乐展开一张涂鸦,上面画着蓝色的地球和红色的火星,中间用绿色的“灵脉光带”连接,光带上还画着沙棘、企鹅和火星车,“他说希望有一天,能在火星上看到地球的植物,就像在地球能看到火星的星星一样。”
林羽接过“火星问题集”,逐页翻看孩子们的提问——稚嫩的字迹里满是对宇宙的好奇与对生命的善意,有的用漫画展示火星灵脉“复活”后的场景,有的用文字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火星生态,还有的写下“要保护好地球灵脉,才能有能力帮助火星”的感悟。其中最让他触动的,是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绿洲古丽的留言:“我在沙漠里种过沙棘,知道让一片土地变绿很难——火星的灵脉要‘醒过来’,肯定也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我愿意把沙漠绿洲的灵脉能量分享给火星!”
“这些孩子不仅在好奇火星,更在思考‘如何守护’——这才是我们开展火星灵脉探测的真正意义。”林羽将问题集递给苏瑶,语气里满是欣慰,“我们不是要把火星变成第二个地球,而是通过探索火星,更懂得珍惜地球的灵脉,更坚定守护家园的决心。”
一、火星探测的“地球回响”
当天下午,林羽团队带着乐乐和“少年监测站”代表,前往位于基地东侧的“火星-地球灵脉对比实验室”。实验室里,左右两侧分别陈列着火星土壤样本和地球远古灵脉化石,中间的光谱分析仪正实时对比两者的能量信号。“你们看,火星土壤的能量信号虽然微弱,但它的波动周期与地球远古灵脉化石几乎一致。”实验室负责人李教授指着屏幕上的光谱图,“这说明在数十亿年前,火星可能和地球一样,拥有活跃的灵脉网络——但后来由于火星磁场消失、大气层变薄,灵脉能量失去了传导载体,才逐渐休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