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镇定,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
“殿下垂询,臣不敢不尽言。以臣愚见,当务之急,在于‘安内’与‘示外’四字。”
“哦?细细说来。”石素月不动声色。
“所谓‘安内’,”和凝条理清晰地分析道,“其一,在于稳定京畿,肃清余孽。昨夜之事,虽首恶已诛,然其党羽未必尽除,京城内外,难免有惊惧观望、甚至心怀怨望者。当以殿前司为核心,协同诸军,严密巡查,弹压任何可能的不轨之举,同时明发诏令,宣示殿下拨乱反正之志,除首恶之外,余者不究,以安人心。此乃稳定根基之要务。”
石素月微微颔首,这一点,她已在做,王虎正在执行。
“其二,在于理顺财政,稳定民生。”和凝继续说道,这是他作为度支判官的专长领域,“经此变故,国库必然吃紧,且需抚恤伤亡,赏赐功臣,开销巨大。当立即着手清查府库,核实账目,严格控制不必要的支出。同时,需尽快恢复漕运畅通,确保京师粮秣供应无虞,平抑物价,避免因动荡引发民变。民为邦本,本国邦宁。”
这一点,也说到了石素月的心坎上。钱粮,永远是政权运转的血液。
“其三,在于整饬吏治,明确赏罚。”和凝的目光变得深邃,“朝中百官,经历此番更迭,人心惶惶,多有无所适从者。殿下当尽快明确新政,对有功者如刘枢密、王点检等,厚赏以固其心;对循吏能臣,当量才擢用,使其有所奔头;对庸碌贪腐、首鼠两端者,则需甄别汰换,甚至明正典刑,以儆效尤。如此,方能令行禁止,使朝廷机器重新高效运转。”
石素月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和凝不仅看到了问题,还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尤其是“明确赏罚”、“量才擢用”和“甄别汰换”,正合她意。
“那‘示外’又当如何解?”石素月追问。
“回殿下,‘示外’亦有二端。”和凝从容应对,“其一,示强于四方藩镇。殿下以雷霆手段平定汴梁,必然震动诸道节度。当速派得力使臣,携陛下……及殿下诏书,前往各镇,宣示朝廷权威,阐明郑王之罪,安抚拉拢,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尤其需关注临近强藩如山南东道、成德等镇动向,恩威并施,以防其趁朝廷新立,有所异图。”
“其二,”他语气略沉,“示信于北虏契丹。契丹狼子野心,向来视中原为肥肉。如今我朝内变,彼必伺机窥探。当遣熟悉北事、善于应对之重臣,前往契丹,一方面通报我朝新立太子、公主监国之事,重申爷孙之谊,稳住耶律德光;另一方面,亦需展示我朝军容之盛,边防之固,使其知难而退,不敢轻易南下牧马。”
和凝的这番分析,高屋建瓴,既有宏观战略,又有具体措施,涵盖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各个方面,且都切中了当前局势的要害。尤其是对契丹的处理,既承认了现实,又强调了底线,显示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务实态度。
石素月心中暗赞,处在这个武夫跋扈、文士往往要么迂阔、要么怯懦的时代,和凝能如此清醒、务实地分析时局,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略,确实堪称大才!她不禁想起了历史上,和凝后来编纂《疑狱集》,但此时尚未写出,汇集历代公正明断的案例,提倡慎刑、公正,其见识本就非同一般。
她看着和凝,心中已然有了决断。这样的人才,放在工部判度支,虽也是要职,但未能尽其全才。
“和侍郎所言,深合本宫之心。”石素月脸上露出了今日以来第一抹较为明显的赞许笑容,“条分缕析,切中肯綮,既有文臣之韬略,又不失武臣之务实。很好!”
她站起身,走到书案前,目光炯炯地看着和凝:“如今朝中,刑名之事,关乎律法公正,百姓观感;翰林制诰,关乎朝廷体面,政令畅通;而度支之责,关乎国计民生,更是重中之重。本宫观你之才,足以胜任更重要的职位。”
和凝心中一动,知道关键时刻到了,他躬身道:“臣才疏学浅,唯恐有负殿下厚望。”
石素月不再赘言,直接下达了任命,语气斩钉截铁:“传本宫口谕:任工部侍郎、端明殿学士判度支和凝,为刑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仍保留三司度支判官之职!”
这道任命,可谓重用!刑部侍郎,掌天下刑狱,是司法领域的实权高官;翰林学士承旨,是翰林院首席学士,负责起草最重要的诏令,参与核心机密,是皇帝最亲近的文学侍从之臣,影响巨大;
而保留度支判官,则是让他继续掌控财政大权,确保新政在财政上的顺利推行。这三项要职集于一身,足见石素月对其倚重之深,期望之高!
和凝纵然心性沉稳,此刻也不禁心潮澎湃。这是前所未有的信任和重用!他立刻整理衣冠,推金山,倒玉柱,行了一个庄重的大礼:
“臣,和凝,叩谢殿下隆恩!必当竭尽驽钝,秉公执法,勤于王事,以报殿下知遇之恩!纵肝脑涂地,亦在所不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