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灵通者议论纷纷。醉月楼作为长安第一青楼,其中佳丽个个惊为天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说来也怪,这乱世里唯一不受影响的,恐怕就是这些风月场所了。战乱不仅没让青楼萧条,反倒因百姓流离失所,卖儿鬻女,使得各地头牌的水准更上一层楼。
如今醉月楼联合各家青楼,广邀乐师文士,显然是要大办一场。这消息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醉月楼的歌舞盛会?"
"这等盛况,怕是连圣上都要亲临吧!"
"若能参与其中......"
"不求留宿,能看一眼也好啊!"
这番没出息的话立刻招来嘲笑。
"就凭你?"
"先照照镜子吧,连门槛都摸不着!"
"这可是达官显贵的聚会,别痴心妄想了!"
普通百姓心里清楚,这等上流盛宴,根本不是他们能企及的。还是乖乖看街边杂耍实在。
这般热闹,李沐自然也有所耳闻。他正在书铺核对账目,小丫鬟小翠就雀跃地闯了进来,拽着他的胳膊嚷嚷:
"公子!长安要办中沐盛会啦!连宵禁都解除了!"
"奴婢从没见过这等热闹,公子一定要带我去玩!"
主仆二人早已情同手足,相处十分随意。李沐对这小丫头也总是纵容。
"好好好!"
"本公子也正想见识大唐的盛会呢!"
对于这盛唐气象,李沐向往已久。
晚霞映照的长安街巷,灯火辉映。胡旋舞姿、霓裳曲调、诗仙墨迹,这些镌刻在青史里的风雅,都在他脑海中流转。
虽知这些人物并非同处一个时代,眼下也尚未迎来真正的开元盛世。但李沐确信,今岁中沐盛会,定能得见别样精彩。
"公子最好了!"小翠雀跃不已,脸颊泛起红晕,"听说醉月楼将设高规格雅集,有乐舞比拼、诗赋竞演......"
话未说完,李沐已会意。
自从跟随公子,这小丫鬟的见识也与日俱增,寻常市井游乐已难入眼,总向往着文人雅士的聚会。李沐自己,亦是如此。
无佳人起舞,缺名士题诗,终究少了韵味。
夜幕降临,玉盘东升。长安城万人空巷,处处张灯结彩。李沐一袭青色长衫,执素纸折扇;小翠身着碧色罗裙,似初春新柳,在旁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公子快看!这般盛景,怕是半个长安城的人都出来了吧?"
李沐望着摩肩接踵的人群,含笑颔首:"贞观之治,已现端倪。走,且去醉月楼。"
不同于街市的喧嚣,醉月楼内名流云集。二楼雅间里,李世民携长孙皇后临窗而坐,房玄龄等重臣陪侍在侧。
"皇后请看," 轻抚妻子的手背,"这便是朕心心念念的盛世图景。"
长孙氏望着满城灯火,温声道:"陛下的呕心沥血,终得回报。臣妾都记得......"
这肺腑之言令李世民眼眶微热。玄武门的刀光剑影,励精图治的日夜耕耘,唯有眼前人最知晓其中艰辛。
"说来," 忽然笑道,"那李家少年郎,也是功不可没啊。"
如今的大唐能有这般兴盛,多亏了李沐的鼎力相助。若非他医术精湛救下李二,又献上红薯、印刷之术等诸多良策,大唐的发展恐怕要艰难许多。
李二常想,若无李沐,自己至少要再多耗费十年光阴才能达到今日成就。
提及李沐,长孙皇后便眼眶微红,望向远方:
"中沐团圆夜,却独缺这孩子,叫为娘怎不心疼?"
"今夜盛会,他应当会来吧?"
对这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长孙皇后满怀愧疚。恨不得将世间最好的都给他,偏偏李沐身份特殊,暂时不能相认。
"沐儿已经长大成人了。"
"为娘别的帮不上,不如先替他物色门好亲事。"
"待会儿要多留意在场的姑娘们。即便没有合适的正妻人选,先纳几房妾室也好,早些开枝散叶才是正经。"
若李沐知晓母亲这般打算,定要感动不已。
这才叫亲娘!
如此为儿子着想,真是难得的好母亲!
李二闻言也点头称是:
"确实该考虑了。"
"先纳几房妾室,待他成家生子,心性自然沉稳些。"
这个年代,成家立业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即便在后世,拥有家室之人也往往更受信任。
此时的李沐尚且不知,自己的终身大事已然被提上日程。
面对守门管事的盘问,李沐有些为难。如今他在大唐尚无官爵,只得搬出新唐书铺东家的身份试探。
谁知管事闻言大惊:
"您就是那位书圣李公子?"
李沐一时错愕:
"书圣?"
贴身侍女小翠掩口轻笑,附耳解释:
"公子那'让天下百姓都能读得起书'的誓言早已传遍大唐。书铺里堆积如山的典籍,更让人送了您'书圣'的美名。"
这雅号早已流传多时,偏生当事人却是最后一个知晓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