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前面那个胸口画王八的!”
陈大全气沉丹田,模仿着电视里英雄好汉的腔调: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强抢民女,还有王法吗?”
这一嗓子,中气十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王八匪首和手下们一愣,循声看来。
“哪来的野小子?活腻歪了?”匪首松开老汉,狞笑着转过身。
土匪喽喽也哄笑成一团,纷纷围上前来。
砰!砰!砰!
就平平无奇的喷了几枪,匪首被击毙,剩下的哭嚎着鸟兽散了。
装逼很成功,陈大全成为全村英雄。
赵家兄妹先是和乡亲们抱头痛哭一番,又说了去一线岭的打算。
村中几个辈分高的凑到一块商量了一阵子,觉得杀匪结了死仇。
留在此地必然活不下去,干脆全村一走了之,去投奔一线城。
让人哭笑不得是,决定全村命运的“族老团”,除了刚才的“小姨姥”,还有一个穿开裆裤的“九叔爷”。
陈大全感叹:这村子,辈份够炸裂,令人耳目一新。
商定好去处,村民们也不耽搁,不到一个时辰便收拾妥当,全村踏上南下之路。
陈大全写了一封信交给赵小莲,其中说明缘由,让黄友仁妥善安置。
送别村民,简单休憩了一会儿。
两人不再耽搁,一夹马腹,朝着宣义城的方向绝尘而去。
一路无话,风餐露宿。
偶尔遇到几个不开眼的小毛贼,三两下便被收拾的屁滚尿流。
几天后,风尘仆仆的两人,终于远远望见了此行的目的地:宣义城。
嚯!好家伙,这城够气派啊!
陈大全暗暗咋舌。
只见那宣义城的城墙,高大厚实,通体由一种深青色的巨石垒砌而成,表面打磨的相对平整,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
城墙高度远超一般县城,垛口森严,隐约能看到上面人影走动。
巨大的城门包着厚重的铁皮,钉满碗口大的铜钉。
城门上方,一块巨大的石匾刻着“宣义”两个大字。
一股肃穆压抑的威严气息,扑面而来。
更让人吃惊的,是城外的景象!
城墙之外,并非想象中的荒凉肃杀,反而一片喧嚣繁华。
以护城河外吊桥为起点,向外辐射出老大一片区域,密密麻麻的挤满了各式各样的摊点、棚子、推车。
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简直就是一个超大的露天集市!
卖吃食的:热气腾腾的面摊、香气四溢的烤肉架子、支着大锅熬煮着不明粘稠液体的汤铺、挑着担子卖干果的,甚至还有拉糖人的!
卖杂货的:锅碗瓢盆、针头线脑、布匹染料、草药香烛、粗劣的陶器木器,甚至还有一些二手兵器护具的摊子。
提供手艺的:剃头刮脸的、修鞋补锅的、代写书信的、算卦看相的,甚至还有几个简易的茶水棚子,里面坐着些看起来像在谈“生意”的江湖人士。
更离谱的是,还有卖艺的。
胸口碎大石看的陈大全啧啧称奇,兴奋的手都拍红了!
“彩!”陈大全高喝一声,随手甩出一块碎银打赏,引的众人侧目。
驴大宝见了不屑的撇撇嘴:“俺也会哩,你给俺钱,俺给公子碎一个。”
陈大全看着他那智慧的眼神,翻翻白眼,没敢应声。
生怕这憨货又整出什么花活来折磨自己。
驴大宝见陈大全不搭理自己,闷哼一声:“公子,咱还去救半仙不?”
“救啊,狗头军师也是师,还得靠他修山庄呢!”
驴大宝:“......”
......
两人走在热闹的集市中。
陈大全充分发挥街溜子的本性,竖起耳朵,不停收集着信息。
所见越多,他内心越感慨:一个不受朝廷管理,被人遗忘的混乱之地,反倒一副太平盛世的样子。
北三县外面烽烟四起、天灾人祸、粮食欠收,这里居然搞起了“地摊经济”,还特别红火。
呵呵,真特么讽刺啊。
两人逛了大半圈,只听了一脑袋市井闲话,扰的人脑仁疼。
反而肚子饿的咕咕叫了起来。
陈大全四处观望,恰见不远处有个面摊。
摊主是个面善的汉子,正低头揉着面团。
就他了,老实人好说话,还能填饱肚子。
而且面馆往来人多,说不定能打听些有用的信息。
陈大全带着驴大宝,一屁股坐在长凳上:“老板,两碗面。”
“客官稍候。”
摊主抬起头,笑着应了一声,麻利的开始下面。
面很快端了上来,汤色清亮,卖相不错。
陈大全拿起筷子,尝了一口,味道只能说中规中矩。
他一边吃,一边假装随意的跟摊主搭话:“老板,生意不错啊!这宣义城外面都这么热闹,城里头不得更繁华?”
摊主边擦桌子边笑道:“那是,城里头可比外面强,而且有钱人也多。”
陈大全佯装好奇:“那你怎么不去城里开个面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