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到伏羲女娲图……》(粤语诗)
——新疆博物馆8号厅
文/树科
佢睇,佢哋睇
你睇,你哋睇
我睇,我哋睇
齐齐,眼睇睇
睇睇,睇到乜?
睇到规矩
睇到阴阳
睇到星象
睇到节气
睇到和谐……
睇到己己咩?
仲有螺旋嘅DNA?
仲有文明嘅轨道?
仲有我哋冇?
仲有噈好……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6.9.粤北韶城沙湖畔
《凝视文明的基因图谱》
—— 论《睇到伏羲女娲图……》的视觉诗学与文化解码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浩瀚星空中,树科的粤语诗《睇到伏羲女娲图……》宛如一枚独特的文化琥珀,将古老的华夏文明基因与粤语方言的鲜活生命力熔铸为一。诗人在新疆博物馆 8 号厅的凝视瞬间,以语言为棱镜,折射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首诗不仅是对伏羲女娲图的直观回应,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符号象征与人类认知的深邃思考。
一、叠词的韵律迷宫:粤语方言的诗性解构
诗歌开篇以 “佢睇,佢哋睇 / 你睇,你哋睇 / 我睇,我哋睇” 的重复句式构建起独特的韵律节奏,这种近乎口语化的叠词运用,将粤语方言的鲜活质感推至台前。粤语作为古汉语的 “活化石”,保留着大量中古音系的特征,其九声六调的丰富性赋予诗歌天然的音乐性。诗人通过不断重复的 “睇” 字,不仅营造出一种集体凝视的仪式感,更暗合了粤语中 “叠词表强调” 的语言习惯。
在语言学层面,这种重复并非简单的修辞游戏。从雅各布森的诗学理论来看,诗歌语言的本质在于对日常语言的 “陌生化” 处理。“睇” 字的高频出现,打破了常规语言的线性逻辑,使读者的注意力从语义内容转向语言本身的声音与节奏。正如赵元任在《语言问题》中所言:“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音、词汇、语法构成其三大要素。” 树科对 “睇” 字的反复锤炼,正是对语音要素的创造性运用,使诗歌在听觉维度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力。
从文化符号学角度分析,“睇” 字的重复构成了一种视觉召唤。它不仅指向现实中的 “观看” 行为,更延伸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 “审视”。当 “齐齐,眼睇睇” 的集体凝视出现时,个体的观看行为升华为群体的文化记忆,粤语方言的地域特色与华夏文明的普遍性在此刻达成奇妙的共振。
二、符号的多维解码:伏羲女娲图的文明隐喻
诗歌的第二节转入对伏羲女娲图的具象解读,“睇到规矩 / 睇到阴阳 / 睇到星象 / 睇到节气 / 睇到和谐”,诗人以五个排比句构建起文明符号的解码矩阵。伏羲女娲作为华夏文明的创世神话人物,其图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在新疆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中,二人常以人首蛇身交尾的形象出现,手中分别持规和矩,这一图像系统与诗歌中的 “规矩” 形成直接呼应。
规和矩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测量工具,在《史记?夏本纪》中就有 “左准绳,右规矩” 的记载,象征着秩序与法则。诗人将 “规矩” 置于解码的首位,暗示着华夏文明对规则意识的重视。而 “阴阳” 则指向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本身就是阴阳调和的视觉化表达。正如《周易?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哲学思想在图像与诗歌中得到了双重呈现。
“星象” 与 “节气” 的解码则将文明的视野扩展到宇宙时空的维度。伏羲被尊为 “人文始祖”,相传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造了八卦。八卦系统与星象、节气密切相关,是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知结晶。诗歌中 “睇到星象 / 睇到节气” 的表述,将视觉图像与天文学、农学知识相勾连,展现出华夏文明 “天人合一” 的思维模式。
“和谐” 作为解码的最终指向,既是对前面诸多元素的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提炼。从《尚书?尧典》的 “协和万邦” 到孔子的 “和而不同”,和谐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在伏羲女娲图中,人首蛇身的交尾形象、规与矩的平衡、阴阳的交融,无不彰显着和谐之美。
三、追问的哲学维度:文明基因的现代叩问
诗歌的第三节以一连串的疑问句展开:“睇到己己咩?/ 仲有螺旋嘅 DNA?/ 仲有文明嘅轨道?/ 仲有我哋冇?/ 仲有噈好……” 这些追问将诗歌的意境从具象的图像解读引向抽象的哲学思考。“螺旋嘅 DNA” 这一现代科学概念的引入,构成了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奇妙对话。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DNA 的双螺旋结构与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形成了跨时空的隐喻关联。这种隐喻并非简单的形似,而是揭示了文明传承与生命延续的内在逻辑。正如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所言:“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文化也存在类似的‘模因’(meme),通过复制、传播实现传承。” 伏羲女娲图作为文化模因,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核心基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复制、变异、传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