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嘅轨道” 这一表述将文明发展类比为天体运行的轨迹,暗含着对文明规律的探寻。诗人追问 “仲有我哋冇?”,既是对当代社会中文明基因流失的忧虑,也是对个体在文明传承中责任的反思。这种追问与艾略特在《荒原》中对现代文明的叩问形成了精神上的共鸣,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对文明命运的关切始终如一。
诗歌以 “仲有噈好……” 的开放式结尾,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这种留白艺术既符合中国传统诗歌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审美追求,又契合现代诗歌的开放性特征。它邀请读者参与到对文明基因的解码与传承之中,使诗歌的意义在读者的解读中不断生成与延展。
四、跨时空的对话:诗歌的文化张力
《睇到伏羲女娲图……》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构建了多重跨时空对话。首先是地域空间的对话,诗歌创作于粤北韶城沙湖畔,而描绘的对象却是新疆博物馆的文物,这种空间跨度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界限,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粤语方言的运用不仅没有削弱这种普遍性,反而以独特的地域色彩丰富了文明的表达维度。
其次是时间维度的对话,古老的伏羲女娲图与现代的 DNA 概念、粤语方言与华夏文明的古老基因,在诗歌中形成了奇妙的时空折叠。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并置,而是通过语言的炼金术实现了文明基因的现代转化。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言:“每一个时代都梦想着下一个时代,在对过去的回溯中孕育新的未来。” 树科的诗歌正是在对古老文明的凝视中,孕育着对未来的想象。
最后是文化符号的对话,规与矩、阴阳与星象、神话与科学,这些看似对立的符号在诗歌中达成了和解与共生。这种对话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与创造性,也为当代诗歌的文化书写提供了新的范式。
结语:在凝视中传承文明
树科的《睇到伏羲女娲图……》以其独特的粤语诗学、深刻的文化解码与开放的哲学追问,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极具启示性的样本。诗歌通过对伏羲女娲图的凝视,不仅完成了对古老文明的致敬,更实现了对文明基因的现代激活。在这个文化快速变迁的时代,这样的诗歌提醒我们:唯有在凝视中理解传统,在追问中传承文明,才能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精神的桥梁。
当我们再次重读这首诗,那些反复出现的 “睇” 字,仿佛变成了文明传承的接力棒,从远古的神话时代传递到当下,又将继续传递到未来。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凝视中,我们既是观看者,也是传承者,更是文明基因的续写者。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