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句 “明世尘明尘” 同样采用语序倒置的方式,以 “明世” 起笔,“尘明尘” 收尾,与第三句形成回环。“明世” 既可以理解为 “觉悟者眼中的世界”,也可解读为 “使世界变得光明”,无论是哪种解读,都体现了禅宗 “烦恼即菩提” 的思想。慧能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坛经?般若品》)强调觉悟不能脱离世俗世界,而应在红尘中体认菩提,《菩提心身》后两句的 “尘” 与 “明”,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具象化表达。
从意象内涵来看,“尘” 与 “明” 的关系,与五祖弘忍的弟子神秀所作的歌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形成了微妙的对话。神秀的歌偈将 “身”“心” 与 “菩提树”“明镜台” 视为外在的实体,强调通过 “勤拂拭” 来去除 “尘埃”,属于 “渐悟” 的路径;而慧能则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回应,否定了外在实体的存在,强调 “自心本净”,属于 “顿悟” 的路径。《菩提心身》中的 “尘明尘明世,明世尘明尘”,既没有否定 “尘” 的存在,也没有将 “明” 视为外在的追求,而是将 “尘” 与 “明” 融为一体,展现了 “尘即是明,明即是尘” 的圆融境界,这既是对慧能 “顿悟” 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神秀 “渐悟” 思想的超越,体现了禅宗 “渐顿不二” 的深层智慧。
三、禅理溯源:承继五、六祖歌偈的思想脉络
《菩提心身》的副标题明确指出 “写喺读五、六祖歌偈”,表明诗作的创作直接受到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歌偈的影响。要深入理解《菩提心身》的禅理内涵,就必须追溯其与五、六祖歌偈的思想脉络,探寻其在禅宗思想传承中的位置。
(一)与五祖弘忍思想的关联:“心性本净” 的根基
五祖弘忍是禅宗五祖,他继承了四祖道信的 “东山法门”,主张 “守心”“观心”,认为 “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楞伽师资记》),强调通过观照自心,去除烦恼的 “客尘”,从而回归本净的 “心性”。弘忍的思想虽然尚未完全摆脱 “渐悟” 的痕迹,但他将 “心” 作为修行的核心,为慧能的 “顿悟” 思想奠定了基础。
《菩提心身》中的 “心身心菩提”,正是对弘忍 “心性本净” 思想的呼应。弘忍认为,“心” 是本净的,如同明镜,只是被 “客尘” 所染,才产生了烦恼;而修行的目的,就是去除 “客尘”,显现本净的心性。《菩提心身》中的 “心”,既是被观照的对象,也是觉悟的本源 ——“心身心菩提”,意味着通过对 “心身” 的观照,能够体认到本具的 “菩提”,这与弘忍 “观心见性” 的修行路径是一致的。
此外,弘忍在《最上乘论》中说:“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若不识自心见性,皆成众生。” 强调 “自心见性” 是成佛的关键,这一思想也在《菩提心身》中得到了体现。诗作前两句围绕 “心” 与 “菩提” 展开,后两句围绕 “尘” 与 “明” 展开,从 “身心” 到 “世间”,始终以 “自心” 为核心,无论是 “心身心菩提” 还是 “明世尘明尘”,都指向 “自心觉悟” 这一根本,这正是对弘忍 “自心见性” 思想的诗性转化。
(二)与六祖慧能思想的契合:“明心见性” 的顿悟智慧
如果说《菩提心身》与五祖弘忍的思想是 “根基” 与 “传承” 的关系,那么其与六祖慧能的思想则是 “核心” 与 “契合” 的关系。慧能作为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以 “明心见性” 的顿悟思想彻底改变了禅宗的发展方向,其《坛经》中的诸多言论,如 “自心是佛,更莫狐疑”“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等,都成为禅宗的核心教义,而这些教义,在《菩提心身》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先,《菩提心身》中的 “菩提心身心,心身心菩提”,呼应了慧能 “自心是佛” 的思想。慧能在《坛经?般若品》中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强调 “佛” 不在身外,而在自心之中,“菩提” 作为 “觉悟” 的象征,同样不在心身之外,而在身心之中。《菩提心身》将 “菩提” 与 “心身” 交织在一起,正是对 “自心是佛” 思想的具象化表达 ——“心身” 之中本具 “菩提”,无需向外寻求,只需反观自心,便可觉悟。
其次,《菩提心身》中的 “尘明尘明世,明世尘明尘”,呼应了慧能 “烦恼即菩提” 的思想。慧能认为,烦恼与菩提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 —— 烦恼是未觉悟的菩提,菩提是已觉悟的烦恼。他在《坛经?疑问品》中说:“烦恼即菩提,无二亦无别。”《菩提心身》中的 “尘” 代表烦恼,“明” 代表菩提,“尘明尘明世” 将 “尘” 与 “明” 交替出现,暗示了烦恼与菩提的相互转化;“明世尘明尘” 则进一步强调,即使在觉悟的境界中,“尘”(烦恼)依然存在,但此时的 “尘” 已不再是烦恼,而是觉悟的助缘,这正是 “烦恼即菩提” 思想的诗性诠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