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以西,新辟的“金工坊”区域,不同于往日主要以锻打钢铁为主的叮当声响,今日弥漫的是一股更为古朴炽热的气息。依据《金石之盟》,亳邦派遣的二十人工匠团队,在一位名为冶的资深工师带领下,如期抵达。他们带来了专用的陶土、特制的工具、以及属于“国家机密”的合金配比方案——当然,是最基础、用于礼器和农具的那一档。
汉部落这边,由坚手亲自负责接待与协调。他脸上挂着热情而略显憨厚的笑容,安排食宿,准备物料,事事周到,但那双精明的眼睛却从未离开过亳邦工匠们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他身后,是数十名从各个工坊精选出来的汉部落工匠,他们眼神热切,充满了对未知高等技艺的渴望,但也牢记坚手的嘱咐:多看、多问(在允许范围内)、多记、多思,尤其要注意对方试图含糊其辞或禁止靠近的环节。
仪式性的祭炉之后,工作正式展开。冶工师保持着亳邦官匠特有的矜持与优越感,指挥若定。
“制范之首,在于选土。”冶工师指着带来的几大袋陶土,“此乃亳都北山特有的‘五色壤’,需经反复淘洗、沉淀、和陈,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细砂与熟料(碾碎的旧范粉),方能保证范体强度与透气性…”他大致讲解了流程,但关于具体配比、和陈时间、淘洗次数等关键数据,则语焉不详,只让手下工匠去操作。汉工匠们瞪大眼睛,努力记下每一步,甚至有人偷偷用手指捻起一点废弃的土料感受质地。
制作大型礼器的陶范过程极其繁复,需要分片制作,阴干,雕刻纹饰,再焙烧定型。亳邦工匠们在雕刻龙饕合纹时,手法娴熟流畅,令汉工匠叹为观止。但当有汉工匠凑近想学习雕刻刀的用法和纹饰布局的诀窍时,亳邦工匠往往会下意识地侧身遮挡,或用身体挡住关键步骤。冶工师则淡淡解释:“此纹饰乃礼制所定,自有规制,非寻常匠役可学。”
坚手看在眼里,也不点破,只是私下对自家工匠说:“记住他们握刀的角度,运力的方式,纹饰深浅变化的规律。规矩是死的,手法是活的。”
熔炼环节更是如此。亳邦工匠们架起了他们的坩埚炉,使用皮囊鼓风。冶工师报出了一个铜锡配比:“礼器,铜七锡三;大农具,铜八锡二;箭簇,铜九锡一。”这是基础配方,但汉工匠们敏锐地注意到,在实际投料时,领头的亳邦工匠会从一个密封的小陶罐里,额外取出少许不明的金属粉末(很可能是铅或其他微量元素)加入炉中,却对外宣称那是“助熔的草木灰”。而且,他们严格控制着熔炼温度,全凭老师傅的眼观火焰颜色来判断,绝不透露具体火候。
“他们在留一手。”一位年轻的汉部落铁匠低声对坚手说,“那加进去的绝不是草木灰,颜色和分量都不对。还有,他们看火候时,嘴里念叨的‘青烟转白’、‘液面滚珠’这些词,肯定有讲究!”
坚手点点头,不动声色:“我们的水力鼓风机能提供更稳定的风力,炉温更高更均匀。他们这套控温法子虽然经验老道,但太依赖个人,效率也低。记下他们所有的口诀和现象,回头我们用自己的炉子试!”
浇铸过程惊心动魄,铜液奔流,白气蒸腾。亳邦工匠们配合默契,流程一丝不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但当出现一次小小的跑火(铜液从范缝渗出)时,他们处理得手忙脚乱,最终虽然补救回来,但铸件上留下了一道瑕疵。
坚手和汉工匠们没有嘲笑,反而仔细观察了他们补救的措施。“范的结合处还是不够精密,”坚手沉吟道,“我们的陶窑控温更准,或许能烧出强度更高、变形更小的范。而且,我们的钢制刮刀和工具,修范比他们的青铜工具更精准高效。”
在铸造相对简单的农具时,汉部落工匠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开始显现。他们发现亳邦的范每次只能铸一件,效率低下。于是,在取得冶工师勉强同意后,他们尝试着利用制作陶坯的轮盘法和分段制范技术,制作出了可以一次浇铸三至五件犁铧或锄头的“组合范”!
第一次试验时,亳邦工匠们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围观,认为这些“西蛮”异想天开,必定失败。然而,当炽热的铜液注入,冷却后破开范土,五件形状规整、细节清晰的犁铧呈现在眼前时,冶工师和他的团队都惊呆了!
“这…这如何可能?”冶工师拿起一件犁铧,仔细检查着接口和纹路,虽然略显粗糙,但完全可用!这效率足足提升了数倍!
坚手憨厚地笑了笑:“瞎琢磨的,让工师见笑了。主要是我们这陶土耐烧,范体结实,经得起这么折腾。”他绝口不提这背后是他们对材料学和模具设计的初步理解。
此事给亳邦工匠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们原本带着技术施舍的心态而来,却突然发现,这些“蛮子”不仅在力量(钢铁工具、水力)上超越他们,甚至在方法和效率上也开始展现出令人不安的创造力。他们依然严守着核心的合金配比和纹饰秘技,但那种绝对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
随后的日子,工坊内的气氛变得更加微妙。亳邦工匠依旧保守,但汉部落工匠的学习方式已然升级。他们不再仅仅被动记录,而是开始有目的地提问、对比、甚至提出改进假设,有时问出的问题直指要害,让亳邦工匠支支吾吾,难以回答。
坚手则忙着整合这些学来的技术。他组织人手,秘密尝试用不同的本地陶土配方仿制“五色壤”,用高温窑炉优化范的烧制工艺,用水力鼓风机尝试熔炼青铜,并仔细记录不同配比下的熔液流动性和铸件硬度…
授艺与学艺,在炉火熊熊、铜水奔流之间,变成了一场无声的竞赛。亳邦工匠试图“授人以鱼”,而汉部落,正凭借着自己的观察、智慧和已有的技术底蕴,拼命地学习着如何学会“渔”。并且,他们已经隐约看到,自己或许能织出一张不一样的、甚至更好的“网”。
第三百七十四章 完
喜欢原始征途:从龙图腾开始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原始征途:从龙图腾开始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