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成立工作室的初步构想后,苏清颜第一时间与陆时衍进行了深入沟通。11月初的一个周末,两人坐在家中的露台,伴着暖黄的灯光,详细探讨工作室的规划细节。从核心模式的确定,到启动资源的支持,再到风险规避的策略,陆时衍以他的商业洞察力,为苏清颜提供了诸多关键建议,而两人对“传递正能量”的共同认同,也让工作室的规划逐渐从构想走向落地。
沟通的起点,是工作室的核心模式。苏清颜将“内容创作+公益运营”的初步想法告知陆时衍后,陆时衍提出了一个关键优化方向:“单纯的‘内容+公益’容易陷入‘资金依赖’的困境,建议加入‘专业培训’板块,形成‘专业培训+资源扶持’的双核心模式。”他解释道,“你在直播、公益领域已经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可以通过培训赋能更多创作者——比如为农村主播提供直播技巧培训,为公益志愿者提供项目运营培训,这样既能扩大公益影响力,又能形成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反哺内容创作与公益项目。”
这个建议瞬间点醒了苏清颜。她想起在公益助农过程中,很多农户有优质的农产品,却因缺乏直播技巧无法打开销路;不少粉丝志愿者有参与公益的热情,却因不懂项目管理导致行动效率低下。“加入培训板块,不仅能解决资源闲置的问题,还能让公益从‘输血’变成‘造血’。”苏清颜兴奋地说,“比如我们可以培训农村主播,让他们自己能持续卖货;培训志愿者团队,让公益项目能自主运营,这样工作室的价值就不止于‘输出内容’,更在于‘赋能他人’。”
两人进一步细化“专业培训+资源扶持”的核心模式:在“专业培训”方面,计划开设三大课程体系——针对农村创作者的“助农直播培训”,针对公益从业者的“公益项目运营培训”,针对内容创作者的“正能量内容制作培训”,课程采取“线上免费+线下精品付费”的模式,确保公益属性的同时,实现适度盈利;在“资源扶持”方面,建立“创作者资源库”,为优秀学员对接直播平台流量扶持、公益项目合作机会、品牌赞助资源,形成“培训-孵化-扶持”的完整闭环。
核心模式确定后,陆时衍主动提出提供初期启动支持,包括两方面关键资源:一是启动资金,他计划以个人名义投资500万元,作为工作室的初期运营资金,且不参与日常管理,仅在重大决策时提供参考,确保苏清颜对工作室的绝对主导权;二是人脉资源,他将对接自己商业圈内的优质资源——包括直播平台高层、品牌方负责人、公益组织领导人,为工作室的培训课程、资源扶持板块提供助力,例如帮助农村主播学员对接平台流量倾斜,为公益项目争取更多企业捐赠。
“我支持你成立工作室,不仅因为这是你的梦想,更因为它的核心是‘传递正能量’,这与我一直以来的价值观一致。”陆时衍认真地说,“但我不会过多干涉你的决策,因为我相信你的判断——你比任何人都清楚,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公益项目,才能真正帮助到别人。我能做的,就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最坚实的后盾。”
这番话让苏清颜深受感动。她知道,陆时衍的支持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基于对她事业理念的深度认同,以及对她个人能力的绝对信任。“谢谢你,”她握住陆时衍的手,“有你的支持,我更有底气了。但我也不想完全依赖你,工作室未来会努力实现盈利,争取早日独立运营,这样才能更长久地做公益。”
陆时衍笑着点头:“这才是我认识的苏清颜——既心怀善意,又脚踏实地。不过,遇到困难一定要告诉我,我们是伙伴,不是吗?”
除了资金与人脉支持,两人还共同梳理了工作室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制定了应对策略:一是“商业化与公益属性的平衡”风险——明确规定工作室的盈利部分,至少50%用于公益项目,且所有品牌合作必须经过“价值观审核”,避免与过度营销、理念相悖的品牌合作;二是“团队管理”风险——初期采用“小而精”的团队架构,核心成员不超过10人,避免人员冗余导致效率低下,同时建立“扁平化沟通机制”,确保决策快速落地;三是“内容质量下滑”风险——设立“内容审核委员会”,邀请公益领域专家、媒体人、粉丝代表共同参与内容审核,确保输出的每一份内容都符合“真诚、正能量”的核心主张。
沟通结束时,已是深夜。苏清颜看着两人共同制定的工作室规划书,上面详细标注了核心模式、业务板块、启动资源、风险应对策略,甚至还有初步的团队架构图,心中充满了踏实感。“没想到我们一晚上就能把规划做得这么详细,”她笑着说,“感觉工作室已经离我很近了。”
“很快就会更近的。”陆时衍帮她整理好规划书,“下周我会让我的助理对接律师,帮你处理工作室的注册流程;同时,我会联系直播平台的朋友,提前为培训课程的学员对接资源。你这边可以开始筛选核心团队成员,有合适的人选,也可以让我帮你参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