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代码”项目启动仪式设在国家科技馆的圆形展厅,穹顶屏幕模拟出浩瀚星空,每一颗“星星”都是一行跳动的代码。林晚秋站在展台前,调试着最新研发的天文编程系统——孩子们可以通过编写代码,控制虚拟星图的运行轨迹,甚至模拟行星凌日现象。
“晚秋,快看这个!”苏晓晓指着屏幕,那里正演示着一个小学生编的“流星雨程序”,拖着长尾的代码流星划过星空,引得周围的孩子发出阵阵惊呼,“这是上周刚培训的乡村老师带过来的作品,才学了三个月,比我当年入门时厉害多了。”
白薇薇举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镜头里既有白发苍苍的院士,也有踮脚够展台的孩子。“刚接到通知, UNESCO 想把这套系统推广到全球乡村学校,”她把一张合作意向书递过来,上面的签名栏闪着金光,“法国那边的团队已经在催我们出英文版教程了。”
林晚秋的手机震了震,是爷爷发来的视频。画面里,他正坐在村里的新电脑前,身后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编程奖状,“囡囡,你看村头的信号塔修好了,以后能跟全球的孩子一起上直播课了!刚才有个非洲的小朋友问我,玉米在他们那儿能种不,我让他编个气候模拟程序算算——你教的这本事,真能通天啊!”
【叮!“星辰代码”全球推广任务开启,奖励:国际编程教育联盟理事席位,定制版“星际代码”勋章】
展厅中央的大屏幕突然亮起一行代码流,组成了林晚秋的名字。穹顶的虚拟星空随之变色,化作无数条代码河流,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汇成一句话:“每个孩子都该有触摸星空的权利。”
林晚秋看着身边笑闹的苏晓晓和举着相机的白薇薇,突然想起刚进山时那个怯生生的自己。那时她以为大山是世界的尽头,却没想到,亲手敲出的代码,能把世界铺成了脚下的路。
“下一站去哪?”苏晓晓戳了戳她的胳膊,屏幕上正弹出南极科考站的合作请求——那边的科考队员想让孩子们通过代码“远程”参与冰川监测,“南极的星空,据说能看见绿光呢。”
林晚秋抬头看向穹顶的虚拟极光,代码组成的绿色光带在星空中流淌。她笑着按下回车键,启动了南极项目的预演程序:“走,去看看冰原上的代码,会不会冻成冰晶的形状。”
身后,白薇薇的相机快门声清脆作响,将这一刻的星光与笑容,定格成新的代码序章。
【叮!新地图“冰原代码”已解锁,准备好迎接零下五十度的编程挑战了吗?】
南极科考站的铁皮屋被暴风雪拍得哗哗响,林晚秋裹着加厚冲锋衣,指尖在特制防寒键盘上跳跃。屏幕上,冰川监测程序正实时传输着数据——孩子们编写的温度预警代码在零下五十度的环境里运行得异常稳定,红色警报突然闪烁时,连站里的老科考队员都忍不住赞叹:“这反应速度,比专业系统还快0.3秒。”
苏晓晓抱着暖宝宝凑过来,屏幕上是她刚优化的能量循环算法:“你看,把企鹅活动轨迹加进冰川运动模型里,误差率降了1.2%。法国团队刚才发邮件,说要把这个模块放进全球教程。”
白薇薇的镜头对准窗外,暴风雪间隙,南极光正在天幕上铺开绿色的绸缎,她突然回头:“刚收到卫星电话,村里的编程教室又招了三十个孩子,最小的才六岁,说长大要编个‘企鹅回家’的游戏。”
林晚秋的卫星终端突然响起,是爷爷的视频请求。画面里,他正和孩子们围在火炉边,屏幕上投射着南极的实时画面,“囡囡,那光是不是跟你小时候画的‘仙女披纱’一个样?孩子们说,等学会三维建模,就给南极光编个动态壁纸呢!”
【叮!“冰原代码”任务进度80%,奖励:极地编程设备专利,全球青少年编程大赛主办权】
暴风雪渐停,科考站的探照灯扫过冰原,在雪地上投下长长的光影。林晚秋看着屏幕上跳动的代码与窗外流淌的极光重叠,突然明白——所谓星辰代码,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星空,而是把大山里的微光、冰原上的风雪、孩子们眼里的亮,都织进代码里,让每一行指令,都长出连接世界的翅膀。
“准备返程吧。”她关掉监测程序,将数据同步到全球共享库,“下一站,去非洲的沙漠学校。他们说,想编个程序算雨季的时间,好种出能结果的玉米。”
苏晓晓已经在收拾设备:“早查过了,那边的太阳能板得改造一下,我带了适配沙漠气候的代码模块。”
白薇薇把相机里的极光照片设成屏保:“跟当地孩子约好了,教他们用代码画骆驼,交换条件是学几句斯瓦希里语。”
飞机起飞时,林晚秋低头看着舷窗外缩小的冰原,代码组成的虚拟星图在手机屏幕上闪烁。她想起刚到大学时那个攥着旧课本的自己,那时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带着一群人,把代码写在冰川上、沙漠里、星空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