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再造带来的秩序感,让“智伞”上下如同卸下了沉重的枷锁,呼吸都顺畅了许多。项目在轨道上平稳运行,部门间的扯皮锐减,现金流也随着回款加速而逐渐回暖。一种乐观的情绪开始在内部弥漫,仿佛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然而,陈默却隐隐感到不安。多年的商业直觉告诉他,水面之下的冰山,往往比看得见的更大。这种秩序,是否掩盖了某些更深层次、更隐蔽的风险?
这种不安,在一个周五的下午得到了印证。
快下班时,刘强敲开了陈默办公室的门,脸色不像是因为周末将至的轻松,反而带着一丝凝重。“默哥,有件事,我觉得需要单独跟你聊聊。”他手里拿着一个不起眼的黑色笔记本。
“坐。”陈默给他倒了杯水,预感到了什么。
刘强打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一些名字、日期和简短的事件描述,字迹有些潦草,显然是在各种场合快速记下的。“这是我近半年,私下记录的一些‘小事’。以前忙得脚不沾地,没空细想,现在流程顺了,我回头整理了一下,觉得有点不对劲。”
他指着一条记录念道:“三个月前,核心平台组的高级工程师李闯,在一次非正式聚餐时,半开玩笑地跟我说,‘强哥,咱们这平台越来越复杂,我现在都不敢轻易动核心代码了,生怕哪里埋着雷。有些早期的设计,现在看就是技术债,欠着呢。’我当时只当是技术人员惯常的抱怨,没太在意。”
他又指向另一条:“上个月,交付二部的项目经理张薇,在项目复盘会后悄悄找我,说他们团队为了赶‘华商银行’的进度,牺牲了代码质量和文档完整性,测试覆盖率也不达标。她担心后续维护会出问题,但当时项目压力大,她没敢正式提。”
一条又一条的记录,涉及技术、运营、甚至客服。有老员工私下表达对某些历史决策的担忧,有中层干部隐晦地提到团队士气问题,有客服反馈某些“微小”但持续存在的产品体验瑕疵被不断推迟修复……
“这些事,单独看,都是小事,甚至不值当拿到管理会上讨论。”刘强合上笔记本,眉头紧锁,“但把它们放在一起,我感觉,我们可能欠下了一笔不小的‘隐性负债’。这些负债没体现在财务报表上,但它们就像地基里的白蚁,平时看不见,一旦爆发,可能就是大问题。”
陈默沉默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刘强的直觉与他相同。企业的负债,远不止财务报表上的那些。那些为了短期目标而牺牲的长期价值、那些被压抑的问题和情绪、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和风险,都是看不见的成本,都在悄无声息地消耗着企业的元气和未来。
“这不是流程问题,是更深层的管理盲区。”陈默站起身,走到窗边,“流程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但它无法自动识别‘什么是问题’。我们必须主动去发现、评估和管理这些隐性负债。”
周一,陈默召集了核心管理层,没有讨论具体的业务,而是让刘强分享了他的“黑色笔记本”。起初,有些人觉得小题大做,认为这些都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但随着记录的展开,会议室渐渐安静下来。这些散落的、被忽视的碎片,拼凑起来,呈现出一个不容忽视的侧面——一个光鲜业绩背后,潜藏着疲惫、妥协和风险的“阴影地带”。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隐性负债。”陈默环视众人,“它们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技术债、流程债、人才债和信任债。”
技术债,最容易理解。为了快速上线而采取的临时方案、不优雅的代码、缺失的文档、不足的测试,这些都会在未来以更高的利息(更高的维护成本、更慢的开发速度、更多的线上故障)偿还。方哲深有感触地补充:“我们新平台虽然性能强大,但部分模块确实继承了旧平台的‘历史包袱’,重构需要时间和勇气。”
流程债,则是指那些虽然建立了流程,但流程本身可能存在的僵化、不合理,或者为了迎合流程而产生的新的形式主义。林薇提出:“新的销售漏斗管理很好,但有没有可能导致销售人员在面对一些非标、但极具潜力的机会时,因为流程繁琐而望而却步,扼杀了创新?”
人才债,更为隐蔽。连续的高强度加班导致的员工疲惫感、技能成长跟不上业务发展的焦虑、对职业路径的迷茫、因部门墙而带来的协作内耗……这些都在消耗员工的热情和创造力,增加优秀人才流失的风险。人力资源总监分享了一个数据:近期主动离职人员的离职面谈中,“工作生活失衡”和“职业发展瓶颈”的提及率显着上升。
信任债,则最为致命。对客户过度承诺后无法完美交付带来的信任损耗、内部部门间因目标不一致或沟通不畅导致的不信任、管理层决策反复或信息不透明引发的员工信任动摇……这些都在侵蚀企业最宝贵的资产。
“承认这些负债的存在,并不可耻。”陈默定下基调,“可耻的是视而不见,任其累积,直到压垮企业。从今天起,管理‘隐性负债’和创造显性价值同等重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