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局重点项目的借调期转眼即逝。虽然“复合预处理”新工艺尚未达到百分百的完美成品率,但其革命性的思路和显着的阶段性成果,已经足以让第七攻关组扬眉吐气,也让周青的此次借调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告别宴上,郑组长和组员们对周青依依不舍。两位教授拉着他的手,再三叮嘱他一定要保持学习,不要浪费了天赋。张工更是红着眼圈,塞给他一包自己都舍不得抽的好烟,嘟囔着“以后常回来看看”。郑组长则郑重地交给周青一份密封的档案袋,里面是他亲笔写的鉴定评语和对周青工作的高度评价,以及一份工业局颁发的《借调工作优秀证书》。
“小周,回去好好干。轧钢厂庙小,可能容不下你这尊大佛了。”郑组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眼神意味深长。
周青一一谢过,心中也充满了不舍和感激。这三个月,是他技术生涯的一次飞跃,眼界、能力、人脉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工业局派车将他送回了轧钢厂。车子刚进厂门,周青就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气氛。厂门口居然拉着一条红色的欢迎横幅:“热烈欢迎周青同志载誉归来!”
李副厂长、钱总工带着技术科、革新小组的成员,以及不少闻讯而来的工人,早已等在办公楼前。车子一停,顿时掌声雷动!
“欢迎回家!周工!”
“辛苦了!周青!”
“给咱们厂争光了!”
李副厂长第一个迎上来,用力握住周青的手,脸上笑开了花:“好小子!干得漂亮!工业局赵局长亲自打电话来表扬你!说你是我们轧钢厂培养出来的宝贝疙瘩!给咱们厂挣了大脸了!”
钱总工也欣慰地拍着他的肩膀:“黑了,瘦了,但精气神更足了!看来这三个月没白待!学了不少真本事吧?”
周青被这隆重的欢迎仪式弄得有些不好意思,连连谦逊:“厂长,钱工,各位同事,大家太客气了!我就是去学习了三个月,尽了点本分,没给厂里丢人而已。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欢迎仪式后,在厂部会议室召开了简短的汇报会。周青简要汇报了在工业局的工作情况(涉密部分略过),重点谈了自己在技术思路、跨学科学习方面的收获和体会,再次强调这是厂里培养和团队支持的结果。
他的汇报条理清晰,见解深刻,充满自信却又谦逊得体,让在场的厂领导和中层干部们都暗自点头,觉得这个年轻人经过这次历练,越发成熟大气,有了大将之风。
李副厂长当场宣布:恢复周青技术革新小组副组长的职务,并且,厂里决定破格晋升周青为工程师(虽然还需要走程序评职称,但待遇先跟上)!同时奖励三百元!以表彰他为厂里做出的突出贡献!
工程师!三百元!
这待遇和荣誉,在轧钢厂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台下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一次,充满了由衷的敬佩和祝福。周青用实实在在的贡献,赢得了这一切。
回到技术科那间熟悉的办公室,周青受到了更热烈的欢迎。革新小组的组员们围着他,七嘴八舌地问着市里项目的情况,眼神里充满了崇拜。
周青笑着和大家分享了一些能说的见闻和心得,然后话锋一转:“好了,市里的事先放一放。咱们小组这几个月我不在,大家辛苦了!接下来,咱们得把厂里自己的活儿干得更漂亮!我这次出去学了点新东西,正好有几个关于咱们厂设备节能和自动化改造的新想法,想跟大家商量商量…”
他没有沉浸在过去的荣誉里,而是迅速将目光拉回现实,投入到新的工作中。这种务实的态度,让组员们更加信服。
下班回到四合院,欢迎的场面同样热烈。
阎埠贵第一个窜出来,脸上笑成了一朵菊花:“哎呦!我们的工程师回来了!周工!周工程师!光宗耀祖啊!”
易中海也难得地站在中院迎接,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小周,好样的!全院都为你高兴!”
傻柱直接端着一盘刚炒好的花生米过来:“必须喝点!庆祝庆祝!”
连刘海中都哼哼唧唧地说了句:“嗯,算是有出息了。”
贾张氏在屋里没露面,但也没再阴阳怪气。秦淮茹看着被众人簇拥的周青,眼神复杂,最终低下头回了自己屋。
许大茂则彻底没了踪影,据说知道周青今天回来,提前躲出去了。
周青笑着应付着邻居们的热情,散了些从市里带回来的糖果,便回到了自己小屋。
关上门,外界的热闹被隔绝开来。他坐在床边,看着桌上那厚厚的奖金、崭新的工程师聘用通知书(临时)和工业局的优秀证书,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荣誉和奖励固然令人欣喜,但他更看重的是这次经历带来的无形财富:开阔的眼界、提升的能力、高端的人脉、以及那种参与并推动重大技术创新的自信和格局。
他知道,轧钢厂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驿站。工业局赵副局长和郑组长最后的话语,都暗示着更大的舞台在等待着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