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升级的巨大收获和西山秘洞的惊人发现,周青回到了工业局推广办的工作岗位。他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敏锐度有了质的飞跃,处理日常工作更加游刃有余。高效电机示范项目的成功,也让他在局里有了一定的声望和话语权。
然而,推广办面临的深层次困境,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提升而自动消失。相反,随着周青试图将“标杆示范”模式复制到更多技术领域时,一个最现实、最棘手的瓶颈凸显出来——经费。
工业局每年拨给推广办的办公经费少得可怜,仅够维持日常运转和差旅开销。而搞技术示范项目,需要钱!购买新设备样机、支付技术咨询费、补贴试点单位、制作宣传材料…处处都要钱。
周青精心准备的几个新的推广方案,如“高效锅炉燃烧器”、“余热回收系统”、“新型节能灯具”等,都因为“缺乏专项资金”而在处室会审环节被搁置。孙主任为此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子,向局里、向市里申请专项经费,但审批流程漫长,结果遥遥无期。
“小周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孙主任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无奈地对周青说,“咱们的思路是对的,项目也是好的,可没有钱,什么都动不了。各厂矿现在都紧巴巴的,让他们自掏腰包搞试点,难啊。”
处里的其他同事也有些泄气,原本被周青带动起来的积极性又消沉下去。机关工作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不是想法不好,而是被现实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手脚。
周青没有气馁。高级系统带来的不仅仅是能力,更是解决问题的更高维度视角。他意识到,不能只盯着局里那点可怜的经费,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资源整合方式。
他启动了【信息库链接】的“深度推演”模式,消耗大量精神力,输入关键词:“技术推广”、“资金短缺”、“资源整合”、“政策激励”。
模糊的信息流涌动,带来一些碎片化的启示:
“…横向联合…厂所合作…技改资金渠道…节能效益分享…以点带面…”
结合他前世模糊的记忆和今生的见闻,一个大胆的、超越这个时代常规做法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几天后,周青再次将一份名为《关于创新工业新技术推广项目资金筹措与实施模式的建议》的报告,放到了孙主任的桌上。
报告的核心思想是:改变单纯“等、靠、要”经费的模式,转向“主动整合资源、创造价值、共享效益”的市场化、合作化新路径。
具体提出了几条破局思路:
1. “厂所合作,技术入股”模式:对于有明确研发单位(如研究所、高校)的新技术,尝试推动研发单位以“技术”作价入股,与应用厂家成立“项目合作体”,共同投资,风险共担,效益共享。推广办充当“红娘”和协调人。
2. “捆绑申报,争取专项资金”:将多个小而散的节能技改项目,打包成一个具有规模效应和示范意义的“重点项目”,向上级(市经委、甚至省里)申报“节能技术改造”或“新技术应用”专项补助资金。盘子做大,更容易引起重视和获得支持。
3. “效益分享,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雏形):对于一些投资不大、节能效益容易测算的技术(如高效照明),可以探索由节能服务公司(或推广办协调成立临时机构)先期投入设备,然后从用户节约的电费中按比例分成,逐步收回投资。这是一种超前的“合同能源管理”理念的雏形。
4. “挖掘政策,用足现有资源”:深入研究现有政策,看看是否有可用于技术推广的“贷款贴息”、“税收减免”、“折旧加速”等优惠条款,帮助企业降低实际成本。
这份报告,其思路的开拓性和前瞻性,远远超出了孙主任的想象!她反复看了几遍,眼中充满了震惊和兴奋!
“厂所合作?效益分享?合同能源管理?…小周!你…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这些想法太…太超前了!但仔细想想,又确实有可行性!”孙主任激动地站起来,“这完全跳出了我们过去的老思路!这是真正的改革创新!”
她立刻拿着报告去找赵副局长汇报。
赵副局长看完报告,沉思良久,猛地一拍桌子:“好!有魄力!有思路!这才是干事创业的样子!老是抱着计划经济的老皇历,什么时候能打开局面?我看可以试点!就从那个‘厂所合作’和‘捆绑申报’开始!老孙,你和小周牵头,选一两个项目,大胆去尝试!需要局里协调的,我来出面!”
有了尚方宝剑,周青和孙主任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首先瞄准了一个“高效工业锅炉燃烧器”技术。这项技术由省城一家热能研究所研发,理论上能提升锅炉热效率8-10%,但一套设备价格不菲,厂家普遍观望。
周青和孙主任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与研究所负责人深入洽谈。周青凭借对技术原理的深刻理解(【高速学习】让他快速掌握了核心要点)和极具说服力的市场前景分析,成功打动了对方。最终达成了初步意向:研究所以技术作价,占项目30%股份;由推广办牵头,联合一家用汽量大、领导有改革意识的化工厂作为应用方,共同投资成立项目组,化工厂占70%股份,负责提供场地和运行。效益按股份分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