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计委规划起草小组的办公地点,设在市政府大院一栋老式苏式办公楼里。环境比工业局更加庄严肃穆,空气中弥漫着文件油墨和旧木地板的味道。来往的工作人员步履匆匆,神色凝重,透露出这里作为全市经济中枢的独特氛围。
周青报到后,被分配在“工业组”,主要负责“工业技术进步”专项规划的起草和资料支撑工作。组里成员来自经委、各工业局、研究所甚至大学,都是相关领域的骨干或专家,平均年龄比他大上一轮还多。
初来乍到,周青保持着极度的谦逊和低调。他清楚自己的年轻和级别低,在这里资历最浅。他给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和“服务者”,主动承担资料整理、会议记录、数据核对等基础工作,跑前跑后,毫无怨言。同时,他利用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宏观经济的知识、规划编制的流程、以及各位专家讨论问题时展现出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角度。【高速学习】能力让他迅速适应了新环境,并默默积累着知识。
然而,金子总会发光。当讨论进入实质性的“新技术推广应用”部分时,周青的价值很快显现出来。
第一次专题讨论会上,各位专家对推广的“重点领域”和“优先次序”争论不休。机械局的专家强调数控机床和基础零部件的重要性,纺织局的代表则认为新型纺织机械和染整技术更紧迫,化工、冶金等领域也各有主张,互不相让。讨论陷入了僵局。
主持会议的计委一位副处长有些头疼,目光扫过正在认真记录的周青,随口问了一句:“工业局的小周同志,你一直在基层搞推广,有什么实际体会?说说看?”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这个一直沉默的年轻人身上。有好奇,有审视,也有不以为然。
周青放下笔,站起身,不卑不亢地微微躬身:“各位领导、老师好。我是工业局推广办的周青。根据我们前期调研和试点情况,我觉得确定重点领域,可能需要考虑几个维度。”
他语气平稳,条理清晰:
“第一是迫切性。哪些技术瓶颈当前对企业生产和效益制约最大?比如,很多厂反映,通用机电设备(风机、水泵、压缩机)能耗占比高,效率低下,是普遍痛点,节能潜力巨大。”
“第二是带动性。哪些技术一旦突破,能带动一个产业链或一个行业水平提升?比如,如果基础零部件的精度和可靠性上去了,整个机械产品的质量就能迈上新台阶。”
“第三是可行性。要考虑我们现有的技术基础、资金支撑和人才条件。有些技术虽好,但门槛太高,短期内难以推广。不如选择一些‘短平快’、见效明显、企业容易接受的技术作为突破口,先树立信心,积累经验。”
“第四是协同性。不同行业的技术有时可以相互借鉴、集成创新。比如,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机械、化工、冶金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前景,可以作为一个共性技术来重点布局。”
他并没有直接给出具体名单,而是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这个框架,融合了他在轧钢厂的实践经验、在工业局的宏观视野以及系统赋予的【深度推演】能力,既接地气,又具有战略高度。
会场安静了片刻。几位专家交换了一下眼神,微微点头。这个年轻人,思路很清晰,不是空谈理论。
机械局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小周同志说得有道理。通用机电设备节能,确实是共性问题,潜力大。但我们机械行业本身的技术升级…”
周青适时补充:“老师说得对。所以我认为,可以采取‘分层推进、重点突破’的策略。比如,将‘高效节能机电产品推广应用’和‘精密基础零部件制造技术攻关’作为不同层级的重点,前者侧重存量改造和市场拉动,后者侧重研发突破和产业基础提升,两者相辅相成。”
他巧妙地将不同诉求融入了一个更系统的方案中。
接下来的讨论,周青虽然发言不多,但每次开口,都能切中要害。他不仅能提出方向性的思路,更能引用轧钢厂高效电机改造、厂所合作等实际案例和数据来支撑观点,令人信服。他对一些具体技术细节的理解深度,甚至让一些专家感到惊讶。
几次会议下来,周青凭借其扎实的实践基础、清晰的逻辑和务实的态度,逐渐赢得了工作组大多数成员的尊重和认可。他不再是那个跑腿打杂的年轻人,而是成为了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甚至能提供关键思路的“小专家”。
在起草具体规划内容时,周青的作用更加凸显。他将之前在工业局起草的规划草案中的精华部分,巧妙地融入到了市级的规划框架中。尤其是关于“建立多层次示范体系”、“创新推广服务机制”、“强化政策激励引导”等部分,写得既有高度,又具可操作性,得到了组长和计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他甚至根据【信息库链接】的模糊提示(关于未来产业升级方向),大胆地提出要“前瞻布局电子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的结合应用研究”,虽然表述还很初步,但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