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午谷决战:军民同心破敌障(46-49 章)
(一)战前备战:雪夜凝忠志
崇祯十一年二月廿七雪夜,潼关军民同心备战驰援西安。铁匠连夜修缮兵器,妇人赶制甲鞋,青壮打包粮草,百姓自发聚拢送行,黄四娘携子目送队伍出发。叶成四战前誓师凝聚士气,为大军注入民心底气。
(二)子午谷血战:四战定胜局
落马坡破降卒:岳承嗣率 2.9 万大军入子午谷,于落马坡遭遇李过统领的 4 万敌军(含 2 万无心作战的降卒)。四将率游奕骑兵突袭,七八千降卒弃械投降,敌军阵线初破。
青甲拦铁骑:李过调兵合围,马万年率白杆兵与北卫军抵御左路骑兵,王擎列 “陌刀阵” 阻敌,杨峥生擒敌将马彪。岳承嗣遣张锐、牛犇反制,将闯军 “夹击” 之势转为明军 “四阵合围”。
三阵决死斗:岳承嗣 20 回合斩杀李过,杨峥击杀三名参将,马万年斩杀马彪、王奎。李过残部千余投降,此战全胜,岳承嗣宣布三日后驰援西安。
二、朝局稳固:肃贪立制定中枢(50-55 章)
(一)捷报联动与粮道整肃
三线联动稳大局:岳承嗣派王擎送捷报入京,崇祯帝大赏功臣(岳承嗣晋封骠骑大将军);河南周皇后同步派京中千金押送粮草赴潼关,前线后方形成呼应。
肃贪保粮解危局:王承恩密报西安粮仅余 5 日、闯军欲劫粮且粮道官员贪腐。晚朝定策:洪承畴与徐光启统筹调粮,秦良玉清剿粮道伏兵,温体仁主持革职贪官。乾清宫夜谈后,崇祯帝下旨凌迟张谦、李茂、赵德三名贪官,处置其族人,并举荐清官补位,确立 “厚禄养廉” 制度。
(二)官制重构与内阁立纲
六部定人明权责:以 “能办事、不贪腐” 为标准任命六部尚书(温体仁掌刑部与户部、徐光启掌吏部与工部、史可法掌礼部、洪承畴掌兵部),提拔杨一鹏为两河总督管漕运。新官对太祖画像立誓,明确各部职责聚焦陕境战局。
内阁定型立规矩:三月初六,崇祯帝确立内阁框架:秦良玉任内阁首辅(掌全国军事,持 “总揽军政” 印,可先调兵后奏);温体仁任次辅(掌户部、刑部);徐光启任第三辅(掌吏部、工部)。封洪承畴为 “镇边侯”,许其入阁议事,掌兵部兼护京畿。同时定 “俸禄加倍” 激励政策与 “贪腐铁规”(主犯凌迟、家属流放),百官对太祖立誓,强化吏治清明。
功绩立传留青史:令史官为秦良玉(守长城、平奢崇明等)、温体仁(查贪腐、赈灾荒等)、徐光启(改良稻种、修漕船等)、洪承畴(清京营眼线等)四人立传,为日后入明凌阁、论功封爵奠基。
三、西安危局:老帅决死搏生机(56 章)
崇祯十一年三月初七,西安陷入绝境:内城粮草耗尽,守军从 8 万锐减至 2 万余,能战者不足 1.5 万;城外闯军新增青海、内蒙裹挟的 3 万兵力,堵死东、南、北三门,后金阿济格率 4.5 万八旗兵屯兵西侧伺机而动。
孙承宗临危部署:托孤英国公张维贤(暂代陕西都督,守内城护百姓)与吴奎(掌治安安民心),决意次日拂晓亲率三千 “死士营” 从西城门(近子午道,闯军新裹挟兵力战力较弱)突围。目标为打通延津援军通路、夺取子午道旁闯军粮营,为西安争取 1-2 日坚守时间,以待岳承嗣援军。百姓献粮挽留、将士泣劝,孙承宗以 “守土护民为本分” 明志,誓为西安搏生路,愿以死尽忠。上传错了这能做个总结篇了,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喜欢崇明之二创盛世大明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崇明之二创盛世大明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