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医的再次试探和雷骏受阻的消息,像两根鞭子,狠狠抽醒了李薇。被动防御、偏安一隅,终究是坐以待毙。那张由权力和贪婪织成的大网,正从四面八方收拢而来。要想破局,必须跳出清水镇这个棋盘,去往执棋者所在的地方——京城!
决心已定,李薇立刻开始周密准备。此行凶险万分,关乎工坊存亡,必须谋定而后动。
她首先将工坊的日常管理权正式移交给了沈清言。经过一年多的考验,沈清言的能力和人品都已得到充分验证,足以在她离开期间维持工坊运转。同时,她将核心技术资料和优化豆种母本的管理权一分为二,分别交由张富贵和一位绝对忠诚的老师傅共同掌管,相互制约,确保安全。
雷骏必须随行。京城龙潭虎穴,需要他的身手和经验保驾护航。此外,李薇还带上了机灵懂事的小石头。一方面,她不愿长时间与儿子分离;另一方面,她也存了带小石头去见见世面、甚至寻觅名师的心思。
对外,则宣称是去京城探访远亲,并考察北方市场。张建国听闻后,心思又活络起来,暗示自己熟悉省城人事,想一同前往。李薇略一思索,竟答应了。二哥虽有些毛病,但确实熟悉外界交际,在某些场合或有用处,且带在身边也便于看管。
安排好一切,李薇带着雷骏、小石头、以及心思各异的张建国,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一路舟车劳顿,自不必说。
初入京城,其繁华鼎盛、人流如织,远非清水镇可比。高门大院、车水马龙,空气中都仿佛弥漫着权力与财富的气息。小石头看得目不转睛,张建国则努力摆出见多识广的样子,唯有李薇和雷骏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他们并未直接打出张氏工坊的名号,而是低调地租住在一个南城相对清净的客栈。李薇的第一步,并非直接去打听皇商或百草堂,而是让雷骏通过军中旧友的关系,悄然摸清京城各大药堂、酱园以及相关衙门的基本情况和关系网。
同时,她让张建国以省城绸缎庄前掌柜的身份,去接触一些中小商户,从侧面了解市场信息和京城行商的规矩,尤其是与宫廷采办相关的潜规则。
信息如同碎片般汇集而来。李薇闭门分析,逐渐勾勒出京城错综复杂的势力图谱。
百草堂总堂果然势力庞大,与多位权贵、太医署官员往来密切。而江南织造局督办刘郎中背后的刘家,在京城也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官宦之家。
然而,她也注意到,百草堂并非没有对手。除了之前接触过的回春堂,还有几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药堂和酱园,对百草堂近年来的扩张势头颇为不满。而宫廷采办这块肥肉,内部争夺也异常激烈,并非铁板一块。
“有矛盾,就有机会。”李薇心中渐渐有了计较。她决定不再隐藏身份,而是要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主动出现在某些人面前。
几天后,京城一家颇负盛名的文人雅集——“墨香苑”内,举办了一场以“食药同源”为主题的小型品鉴清谈会。与会者多是些喜好风雅、注重养生的文人墨客和退隐官员。
李薇通过一位由孙老大夫引荐的致仕御史的门路,带着精心准备的、小包装的“龙凤天香酱油”和“八珍益气药膳包”(非贡品版本,但品质依旧上乘),以“南方巧手厨娘”的身份,混入了此次雅集。
当主持者介绍这位来自江南水乡(她故意模糊了籍贯)、擅制养生佳品的“李娘子”时,并未引起太多注意。然而,当李薇将她带来的酱油稍稍滴入清汤,或将药膳包冲泡奉上时,那独特而醇厚的风味瞬间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
“此酱鲜香醇厚,层次丰富,前所未见!”
“这药膳汤品,口感温润,香气怡人,似是而非,妙不可言!”
众人纷纷赞叹,追问来历。
李薇趁机侃侃而谈,从《黄帝内经》的食疗理念,讲到各地食材特性,再到制作工艺的繁琐与匠心(当然,核心机密一概不提),其言辞之雅致、见解之独到,完全不像一个普通村妇,倒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隐士。
她巧妙地将话题引向自然馈赠的珍贵与人力雕琢的局限,隐隐暗示最好的东西往往产量稀少,难以量产,更显其珍贵难得。
这番表现,成功引起了在场几位关键人物的注意。其中一位,正是与百草堂素来不睦的老字号“同仁堂”的一位大管事。另一位,则是一位在礼部任职、同样喜好美食养生的中年官员。
雅集结束后,这两位分别通过不同渠道,向李薇发出了私下会面的邀请。
李薇知道,鱼饵已经撒下,就看能钓上什么了。
她首先见了同仁堂的大管事。对方开门见山,表达了对酱油和药膳包的浓厚兴趣,并试探能否大量采购其核心原料或工艺。李薇依旧沿用之前的策略,强调原料稀缺和工艺独特,无法大量供应,但可以有限提供部分成品,并委婉提及了在南方与百草堂的一些“不愉快竞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