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芳斋胡东家的邀约,正在李薇预料之中。她深知,与这等凭借真本事屹立百年的老字号交锋,任何取巧都是自取其辱,唯有在对方最擅长的领域展现出足够的实力与尊重,才能赢得真正的立足之地。
她没有立刻动身前往杭州,而是做了三件事:
第一, **潜心钻研**。她通过沈记和各种渠道,搜集了味芳斋乃至江南各地有名的酱菜样品,闭门谢客,与工坊内最富经验的老师傅一同,逐一剖析其口感、风味、发酵程度乃至所用食材。她结合随身空间中的现代食品科学知识,分析其工艺原理,寻找其优点与可改进之处。她并非要全盘复制,而是为了理解其精髓。
第二, **准备“答卷”**。她并不打算制作与味芳斋完全同类的酱菜打擂台,那无异于班门弄斧。她决定发挥自身优势,利用“龙凤天香”酱油和“江南清韵”酱油作为基底,结合北方酱菜的浓郁口感和江南食材的清新,创新几款“融合风”酱菜。例如,以“江南清韵”酱油浅渍西湖嫩藕、萧山萝卜干,取其清甜爽脆;以“龙凤天香”酱油深度发酵一种京城特有的小黄瓜,赋予其更加醇厚复杂的风味。
第三, **备足诚意**。她亲手整理了一份《南北酱腌之法浅析》的手稿,其中不乏一些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作用的独到见解(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描述),以及一些关于提升酱菜口感均匀度和保质期的实用性建议。这份手稿不涉及她的核心机密,却足以显示她的诚意与学识。
准备停当,李薇带着几名核心师傅和精心准备的酱菜样品、手稿,南下杭州。
味芳斋的胡东家在自己的老酱园接待了李薇。没有隆重的场面,只有几位须发皆白、眼神却依旧锐利的老匠人作陪,空气里弥漫着浓郁而复杂的酱香。胡东家是个清瘦的老者,手指因长年接触酱料而显得有些粗糙,他打量了一下李薇,目光在她带来的几个酱坛上停留片刻,直接道:“李东家,请。”
没有寒暄,直接进入主题——品鉴。
先是味芳斋的酱菜,琳琅满目,从甜嫩的乳瓜到咸鲜的什锦菜,无不体现着百年老店沉淀下来的功力,口感层次丰富,味道纯正,恰到好处。
接着是李薇带来的几样。起初,几位老匠人面色平静,但当她打开那坛以“龙凤天香”酱油深度发酵的京城小黄瓜时,那股不同于江南酱菜的、更加醇厚霸道的香气让几人微微动容。品尝之后,一位老匠人沉吟道:“此瓜……入味极深,鲜香沉郁,非经年累月之功不可得。然其味,似与江南风味略有不同。”
李薇恭敬答道:“前辈明鉴。此乃以北法为基,辅以南料,借酱油之醇厚,激发出食材更深层的风味。意在融合,非为取代。”
随后,那款以“江南清韵”浅渍的西湖嫩藕,则以其清雅爽脆、咸鲜中带着一丝回甘的独特口感,赢得了赞赏。胡东家细细品味后,缓缓道:“此物……取我江南之材,承北地之韵,更兼李东家独创酱料之妙,别开生面。难得的是,不失食材本味。”
品鉴完毕,李薇呈上那份手稿。胡东家起初只是随意翻阅,但越看神色越是郑重,看到某些关于发酵控制的见解时,他甚至招手让旁边一位老匠人一同观看,低声交流了几句。
良久,胡东家放下手稿,看向李薇的目光已然不同,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认可与感慨:“李东家年纪轻轻,于这酱缸之间,竟有如此见识与心胸。老夫此前,倒是小觑了天下英杰。” 他顿了顿,道,“技艺之道,贵在传承,亦贵在创新。闭门造车,终非长久之计。李东家之酱,可为味芳斋之镜鉴。”
他没有提合作,也没有提胜负,但这句“可为镜鉴”,已是极高的评价,意味着味芳斋从内心深处,承认了张氏工坊的地位。
这次“酱园论道”的消息不胫而走,在江南商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连最挑剔的味芳斋都认可了张氏工坊,谁还敢轻易以“北货粗劣”贬低?潘鑫隆试图散布的谣言不攻自破。
李薇凭借过硬的产品、创新的思路和开放的姿态,成功化解了杭州市场的最大阻力,并与味芳斋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良性竞争的关系。她在江南的根基,自此深深扎下。
返回京城前,李薇与胡东家约定,日后可定期进行技艺交流。站在烟雨朦胧的西子湖畔,李薇知道,张氏工坊的江南之役,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接下来,便是如何将南北市场连成一片,构建她的商业版图了。而一个关于建立标准化生产工坊和打通更广阔销售网络的计划,已在她心中逐渐清晰。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喜欢儿媳揭开婆婆的秘密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儿媳揭开婆婆的秘密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