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技艺数字史库” 上线半年后,一场关于 “数字版权归属” 的争议突然爆发。中亚桑皮纸匠人穆罕默德在史库中发现,自己提供的 “桑皮纸传统制作技艺” 视频,被某文创公司截取片段,用于商业广告宣传,却未获得授权。“我们把技艺资料放进史库,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传承,不是让别人拿去赚钱!” 穆罕默德在联盟会议上情绪激动,“史库没有明确版权规则,我们的心血就成了别人的‘免费素材’,这对传承者太不公平。”
王乐乐立刻调取史库用户协议,发现其中仅标注 “资料可免费查阅学习”,未提及 “商业使用授权” 条款。“是我们考虑不周,” 他愧疚地说,“数字史库不能只做‘资料仓库’,还要保护传承者的权益。” 联盟随即成立 “数字版权保护小组”,邀请律师与各文明传承者共同制定《丝路技艺数字史库版权公约》,明确 “非商业用途可免费查阅,商业使用需向传承者支付版权费,史库收取 10% 服务费用于维护,剩余归传承者所有”。
公约落地后,穆罕默德很快收到某文创公司的版权赔偿款。他用这笔钱升级了桑皮纸工坊,还在史库中新增 “桑皮纸技艺直播课”,每周演示传统制作工序。“现在既能保护自己的权益,又能更好地传承技艺,这才是数字史库该有的样子。” 穆罕默德在直播课上对观众说,当天在线人数突破 5000 人,不少青少年留言想学习桑皮纸技艺。
数字版权争议解决的同时,联盟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 —— 可联合丝路沿线国家,将 “丝路乡村技艺集群” 申报为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涵盖汉月竹编、榆林胡汉柳编、草原羊毛毯、中亚桑皮纸等技艺,通过联合申报强化 “丝路技艺共生” 的文化认同。消息传出后,关于 “非遗申报中的文化归属” 争议随之而来。
西北榆林的老秦率先提出疑问:“榆林柳编是‘胡汉交融’的技艺,编法源自匈奴,材料用汉地杞柳,申报时该归为‘汉族非遗’,还是‘多民族共护非遗’?要是只归一方,就丢了它的‘边塞魂’。” 达伦也有顾虑:“我们的丝路卷叶纹木雕,曾受中国泉州缠枝纹影响,又融入东南亚本土元素,文化归属太复杂,万一申报时界定不清,反而会引发矛盾。”
联盟非遗申报小组邀请丝路文化学者共同商议,最终确定 “以‘丝路技艺共生’为核心申报定位”—— 不单独界定某一技艺的 “单一文化归属”,而是强调 “各技艺在丝路贸易中形成的共生关系”,申报材料中详细梳理每项技艺的 “文化交融脉络”,如榆林柳编的 “匈奴变法 + 汉地材料”、卷叶纹木雕的 “泉州缠枝纹 + 东南亚本土元素”,突出 “多元共生” 的申报特色。
老秦看着申报材料中榆林柳编的 “交融脉络图”,终于放下心来:“这样申报才对,榆林柳编从来不是哪一方的专属,是胡汉一起‘编’出来的,就该以‘共生’的名义走进非遗名录。”20 多个参与申报的乡村文明传承者,还共同录制了 “丝路技艺共生宣言” 视频,作为申报附件,视频中老秦演示匈奴拧花法,周阿公展示汉月竹编,达伦雕刻卷叶纹,不同技艺在镜头前交织,成为 “共生” 的最佳注脚。
非遗申报推进的同时,新生代传承者发起 “数字史库创新实践计划”—— 利用数字史库的史料,对丝路技艺进行 “历史创新”。中国的 95 后匠人小林,从史库中晋商竹编账册的 “水滴纹排水设计” 中获得灵感,结合现代 3D 建模技术,设计出 “可折叠竹编雨水收集器”:展开是竹编水盆,折叠后成便携挂件,既保留水滴纹的历史元素,又符合现代户外生活需求。
可这个设计却遭到周阿公的反对:“竹编是用来装东西、做装饰的,改成雨水收集器,太偏离传统用途了!而且用 3D 建模设计,丢了手工设计的灵气,不是真的传承。” 小林却反驳:“阿公,晋商当年把竹编卖到北方,就是因为它能适应北方干燥气候,现在我们让竹编适应现代户外需求,和当年的创新是一个道理。3D 建模只是设计工具,最终还是手工编织,没丢手工的魂。”
两人争执不下时,王乐乐提议 “历史与创新对照展示”:将小林的 “可折叠雨水收集器” 与史库中晋商竹编的 “水滴纹提篮” 并列展示,标注 “创新设计源自历史水滴纹排水理念”,让观众清晰看到 “创新与历史的关联”。周阿公在看到实物后,发现雨水收集器的竹编纹理仍保留传统技法,终于点头认可:“只要手工没丢,能让竹编有新用途,就是好传承。”
这个设计最终入选 “数字史库创新案例”,在全球文明共生平台展示后,收到不少户外品牌的合作邀约。小林与周阿公合作成立 “汉月竹编创新工作室”,既传承传统竹编技艺,又开发现代实用产品,首批 “可折叠雨水收集器” 上线后,两周内售罄,不少用户留言:“没想到老竹编还能这么用,既实用又有历史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