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新篇)
第七章 小课开讲与故事补全
社区 “丝路技艺小课堂” 的授课定在周六上午,活动中心的小教室里,提前摆好了周师傅带来的竹料、竹刀,还有陈雨和李明特意制作的 “水滴纹编织示意图”—— 示意图上,既有周师傅手绘的传统编法步骤,也标注了他们在体验课上踩过的 “坑”,比如 “劈丝时刀角要小,否则竹丝易断”“转弯处外侧竹丝需拉紧”。
开课前十分钟,教室里就坐满了人:社区的老人带着小马扎坐在前排,眼睛盯着展台上的老竹刀;孩子们围在课桌旁,手里攥着提前准备好的小竹段,跃跃欲试;还有几位家长站在后排,举着手机,想记录下孩子学手艺的样子。
周师傅刚拿起竹刀,前排的张奶奶就颤巍巍地举起手:“周师傅,我能不能先看看您太爷爷那把竹刀?我总觉得它和我家丢的那把有点像,当年我老伴用它编过竹筐,装红薯都不漏。” 周师傅赶紧把光绪年间的竹刀递过去,张奶奶用指腹轻轻摩挲着刀身的 “晋商李记” 刻字,眼泪突然掉了下来:“就是这个字!当年我老伴的竹刀上,也有‘李记’两个字,他说这是祖上从晋商手里换的,后来搬家时弄丢了……”
陈雨见状,立刻拿出故事册和钢笔,凑到张奶奶身边:“张奶奶,您能讲讲爷爷用竹刀编竹筐的事吗?我想把它画进故事册里,让更多人知道。” 张奶奶抹了抹眼泪,慢慢回忆:“那时候是 1960 年,家里穷,没像样的容器,你爷爷就上山砍毛竹,用那把竹刀劈丝编筐。编好的筐子,不仅装红薯、装玉米,逢年过节还能装馒头 —— 他编的筐底都有你画的这种水滴纹,说这样结实,能装重东西。” 陈雨一边听一边画,在故事册 “老人口述故事” 那一页,添上了 “张奶奶的竹筐记忆”:画面里,一位老人在院子里编竹筐,竹刀放在旁边的石桌上,筐底的水滴纹清晰可见,旁边配文 “1960 年,张奶奶的老伴用‘晋商李记’竹刀编筐,水滴纹筐子能装 20 斤红薯”。
这边陈雨忙着补全故事,那边李明已经带着几个孩子开始 “热身”—— 教他们选竹。“你们看,这根竹段的竹节间距要均匀,这样劈出来的竹丝韧性才好,” 李明学着周师傅的样子,举起一根竹段给孩子们看,“就像咱们选跳绳,绳子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竹段也一样。” 可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噘着嘴说:“李明哥哥,我觉得这根竹段长得好看,为什么不能用呀?” 李明耐心解释:“它虽然好看,但竹节太密,劈丝的时候容易断,就像你画画用的纸太脆,一折就破啦。”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乖乖换了一根竹段。
周师傅的正式教学从劈竹开始。他站在教室中央,手里握着一根竹段,竹刀轻轻一压,就劈出一缕均匀的竹丝:“大家记住,劈竹要‘顺纤维、轻发力’,手腕像摆钟一样动,不是用胳膊使劲。” 可轮到老人们尝试时,问题就来了 —— 李爷爷握着竹刀,手总忍不住发抖,劈出的竹丝要么粗得像小棍,要么细得一扯就断;张奶奶则因为力气小,竹刀半天都嵌不进竹段里,急得额头冒了汗。
“李爷爷,您试试把竹刀先在竹段上划个小口子,再慢慢往下劈,” 李明凑过去,扶住李爷爷的手腕,帮他调整姿势,“就像您用镰刀割麦子,先把麦秆压住,再下刀。” 李爷爷按他说的试了试,果然顺利劈出了第一缕竹丝,他举着竹丝,像个孩子似的笑了:“成了!我多少年没摸过竹刀,没想到还能劈出丝来!”
另一边,周师傅给张奶奶找了一把小号竹刀,还在竹段上提前划好了浅痕:“张奶奶,您力气小,用这把小刀,顺着我划的痕劈,不用急。” 张奶奶握着小刀,慢慢往下压,当竹丝从竹段上分离时,她激动地对身边的老姐妹说:“你看!我也会劈竹丝了!当年我老伴总说我笨,学不会,现在我也学会了!”
编织环节,老人们反而成了 “老师”。王爷爷年轻时编过竹篮,他看孩子们编水滴纹时总把竹丝缠在一起,就主动站起来演示:“你们看,编到第三个孔的时候,要把这根竹丝压下去,再从旁边绕上来,就像编辫子一样,不能乱。” 他一边说一边编,手指虽然有些僵硬,但动作依然熟练,不一会儿就编出半圈整齐的水滴纹。孩子们围过来,跟着王爷爷的动作学,之前总出错的转弯处,这次竟都编得有模有样。
陈雨看着眼前的场景,赶紧翻开故事册,又添了一幅画:画面里,王爷爷带着孩子们编竹篮,老人们坐在旁边指导,展台上的老竹刀闪着光,配文 “2025 年,社区小课堂上,老人们教孩子编水滴纹,老手艺在跨代里传承”。画完后,她把故事册递给周师傅看,周师傅翻着画册,从第一页的晋商货栈,到现在的社区小课堂,眼眶有些湿润:“这册子里的故事,比我太爷爷的账本还珍贵,它把老手艺的过去和现在,都串起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