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
第十一章 市集筹新事 暖意漫草原
正月刚过,青格勒敖包山的积雪还没完全融化,苏赫巴鲁苏木的牧民和匠人就忙活了起来 —— 周明提议的 “混编市集”,被提上了日程。周师傅和库尔曼召集张师傅、娜仁、达来等人,在陈列馆的传习室开了场筹备会,不大的房间里,火盆烧得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
“市集得有草原的味儿,也得有汉地的劲儿,” 库尔曼先开了口,手里捏着一张画满羊毛纹样的草稿,“我想在市集入口搭个蒙古包造型的拱门,用羊毛编上经筒图案,再挂上孩子们编的迷你挂件,一眼就能让人知道是混编市集。”
张师傅立刻接话:“拱门的框架我来做!用楠竹搭,轻便又结实,再在竹架上编点汉地的云纹,和羊毛经筒图案搭在一起,正好应了‘胡汉混编’的名儿。”
达来也凑过来:“我家民宿能提供桌椅,还能煮奶茶、烤羊腿,让来市集的人既能逛,又能吃,还能住。我还想在民宿门口设个‘体验角’,教客人编最简单的羊毛绳,编好了能当钥匙扣带走。”
娜仁则惦记着手作铺的展品:“我和张师傅准备做一批新的混编物件,除了茶盘、收纳盒,还想编点小玩意儿,比如竹丝羊毛混编的发簪、书签,肯定受孩子们喜欢。”
周明和帖木儿没闲着,两人趴在桌子上,用彩笔涂涂画画,很快拿出一张 “市集活动表”。“我们想搞个‘经筒寻宝游戏’,” 周明指着表格上的图案说,“在市集各个摊位藏上迷你经筒挂件,孩子们找到后,能去传习室换小礼物,还能免费学编一个小挂件。”
帖木儿补充道:“还要请老巴图爷爷在故事角讲故事,每天讲两场,一场讲巴特尔爷爷守经筒,一场讲周老栓爷爷走商道,让来市集的人都知道经筒的故事。”
筹备会开得热热闹闹,散会后,大家立刻分头行动。张师傅带着几个年轻匠人去山里砍楠竹,楠竹的清香在雪后的空气里散开,他一边劈竹丝,一边跟匠人说:“咱们编拱门的竹丝,得细点,要让羊毛图案能嵌进去,不能抢了羊毛的风头,也不能显不出竹编的精细。”
娜仁则带着手作铺的伙计煮染液,蓝刺头和茜草在陶瓮里翻滚,冒出的热气带着草木的清香。“染这批羊毛,得比上次更用心,” 娜仁用木勺搅动染液,“市集上来的人多,咱们的‘胡汉青’得亮堂点,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草原的好羊毛。”
达来忙着收拾民宿,把客人编的羊毛毡、竹丝笔筒都挂在墙上,还在院子里搭了个烤炉,准备市集时烤羊腿。他的妻子则在院子里摆上羊毛,提前练手编羊毛绳:“得把步骤记熟了,到时候教客人,不能出错。”
周明和帖木儿最忙,他们不仅要画寻宝游戏的地图,还要去各个学校邀请孩子来市集摆摊。在苏木中心小学,他们刚说完市集的事,孩子们就围了上来,阿古拉举着自己编的迷你经筒,大声说:“我要摆摊!我要把我编的经筒卖给客人,还要告诉他们巴特尔爷爷的故事!” 其他孩子也纷纷举手,有的说要带自己编的挂毯,有的说要带染好的羊毛,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老巴图也没闲着,他找出珍藏多年的蒙古袍,每天坐在陈列馆的故事角,对着镜子练习讲故事。遇到记不清的细节,就去问库尔曼:“你爷爷当年守经筒,是不是在饥荒时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石龛旁的胡杨树浇水?” 库尔曼点头,老巴图就赶紧记在纸上:“这些细节得讲清楚,让听的人知道,守经筒不是容易事,是用命在守。”
日子一天天过去,市集的准备工作渐渐成型。入口的拱门搭好了,楠竹框架透着温润的光泽,羊毛编的经筒图案嵌在竹架上,青羊毛的 “胡汉青” 与竹丝的浅黄交织,远远望去,像一道连接草原与汉地的彩虹。市集的摊位也摆好了,每个摊位都挂着混编的招牌,有的是竹丝编的 “手作铺”,有的是羊毛编的 “体验角”,还有的是孩子们画的 “寻宝处”。
市集开摊那天,天刚亮,苏赫巴鲁苏木就热闹起来。牧民们骑着马赶来,汉地的游客坐着车来,孩子们穿着整齐的衣服,背着自己的作品,早早地在摊位前等着。周师傅和库尔曼站在拱门旁,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脸上满是笑容。
“经筒寻宝游戏” 最受欢迎,孩子们拿着地图,在各个摊位间穿梭,找到迷你经筒挂件时,兴奋的叫声在市集里回荡。一个来自北京的小女孩,找到挂件后,拉着周明的手说:“哥哥,我能再编一个吗?我想带回去给爸爸妈妈看,告诉他们经筒的故事。” 周明笑着点头,带她去传习室,教她编挂件。
故事角也坐满了人,老巴图穿着蒙古袍,坐在椅子上,慢悠悠地讲着巴特尔守经筒的故事。“那年草原闹饥荒,草都黄了,胡杨树也快枯死了,你巴特尔爷爷每天走几十里路,去山泉边打水,给石龛旁的胡杨树浇水,” 老巴图的声音沙哑,却很有力量,“他说,胡杨树活着,石龛就有人守,经筒就安全。” 听故事的人都安静下来,有的孩子还拿出小本子,认真地记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