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第十八卷
第七章 联展绘共生
托合提父子乘坐的火车驶入湖南境内时,窗外的景色彻底变了 —— 金黄的稻田连成一片,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其间,和阿勒泰的草原雪山截然不同,却同样透着生机。小林早已在火车站等候,手里举着块竹编牌子,上面用哈萨克文和中文写着 “欢迎阿勒泰的朋友”,牌子边缘还编着小小的雪鹰纹。
“大叔,斯兰别克,一路辛苦了!” 小林接过托合提手里的滑雪板箱子,引着他们往停车场走,“联展的场地已经布置好了,咱们的毛皮滑雪板和湖南竹编放在一起,特别搭!”
联展设在长沙的非遗文化中心,展厅中央搭建了个 “雪与竹” 主题展台 —— 左边陈列着托合提父子带来的非遗滑雪板,有刻着岳阳楼与雪山交融纹样的定制款,也有供游客体验的成人板;右边摆放着小林家的竹编作品,竹编滑雪板支架、雪鹰纹挂饰,还有用楠竹做的迷你滑雪板模型。展台中间,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阿勒泰的雪景和湖南的竹林,屏幕下方刻着 “湘阿勒泰手艺共生” 八个大字。
联展开幕当天,展厅里挤满了人。有好奇的游客围着滑雪板转,伸手触摸马皮的质感;有学生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托合提讲解的鞣皮工艺;还有湖南本地的手艺人,凑到小林身边,探讨竹编与毛皮结合的可能性。
“这马皮摸起来又软又韧,是怎么鞣制的?” 一位做湘绣的阿姨指着滑雪板问托合提。托合提拿起一块备用马皮,比划着解释:“用阿勒泰的松针煮汁泡三天,再涂羊油膏反复揉,还要加芨芨草和羊粪灰做防滑,都是老方子。” 他忽然想起古丽奶奶,补充道,“这方子是我家老人传的,现在村里的姑娘们也在学,要把老手艺传下去。”
斯兰别克则被一群湖南的孩子围着,他们对滑雪板上的花纹格外感兴趣。“哥哥,这雪鹰是怎么刻出来的?能用竹条编吗?”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问。斯兰别克眼睛一亮,拉着小林找来了竹条和刻刀,当场教孩子们用竹条编迷你雪鹰:“先把竹条劈成细丝,像这样交叉编,就能编出翅膀的形状……” 孩子们学得认真,不一会儿,好几只竹编雪鹰就摆在了展台上,和滑雪板上的刻纹相映成趣。
联展最热闹的环节,是 “跨地域手艺共创”—— 托合提和小林合作,现场制作一件 “雪竹共生挂毯”。托合提负责用马皮剪出雪鹰和雪山的轮廓,小林则用竹丝编织稻田和岳阳楼的纹样,两人一剪一编,原本毫无关联的两种材料,渐渐在挂毯上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周围的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还有媒体记者过来采访,托合提有些拘谨,却认真地说:“以前觉得阿勒泰和湖南离得远,现在才知道,好手艺是能走到一起的,就像雪和竹,能拼出好看的画。”
联展期间,湖南省文旅局的负责人找到托合提和小林,提出了个大胆的想法:“你们的手艺合作很有特色,能不能在两地建‘湘阿勒泰联合工坊’?阿勒泰的工坊侧重毛皮滑雪板制作,湖南的工坊负责竹编配件生产,再联合开发文创产品,让两地手艺真正实现‘产销共生’。”
托合提和小林都很兴奋。托合提想起阿勒泰还有不少闲置的毡房,正好可以改造成工坊;小林则说家里的竹编作坊可以扩大规模,专门生产滑雪板需要的竹条和支架。两人当场就和文旅局签了合作意向书,约定三个月内完成联合工坊的筹备。
联展快结束时,小林还带来了个惊喜 —— 他联系了长沙的几所中小学,启动 “湘阿勒泰青少年传承计划”,邀请托合提和斯兰别克给孩子们上手工课。第一堂课设在长沙实验小学,斯兰别克教孩子们用竹条编雪鹰,托合提则给他们讲阿爷在雪地里救牧民的故事,还展示了桦木工具盒里的老凿子和马皮碎片。
“爷爷,滑雪板只能在雪地里用吗?” 一个小男孩问。托合提笑着摇头:“不是哦,咱们的滑雪板还是非遗,是文化的一部分,就算不在雪地里滑,它也能告诉大家阿勒泰的故事,告诉大家手工手艺的珍贵。”
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拿起自己编的竹丝雪鹰,认真地说:“我要把它送给新疆的小朋友,让他们知道湖南的竹编。”
托合提父子在湖南待了半个月,除了参加联展,还去了小林家的竹编作坊,跟着工人学习竹条处理工艺;去了张家界的滑雪场,考察滑雪板体验项目的运营模式;甚至还学了几句湖南话,和当地村民交流时,偶尔冒出来的 “要得”“好韵味”,总能引来一阵笑声。
离开湖南前,小林把托合提父子送到火车站,手里提着两个沉甸甸的箱子:“这里面是咱们联合工坊第一批要用的竹条,我已经按滑雪板的尺寸裁好了;还有这些竹编工具,送给斯兰别克,以后咱们远程交流,也能一起做手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