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军政府的情报司内,赵诚拿着一份刚破译的清军密信,快步冲进赵罗的办公室:“大都督,好消息!阿济格的主力已撤离保定,转向山西追剿李自成残部;多铎的部队也在河南集结,看样子是要南下对付张献忠的大西军——北线的清军,暂时抽不出手来对付我们了!”
赵罗接过密信,反复确认后,紧绷多日的眉头终于舒展。自复国军光复真定以来,北线清军的威胁如影随形,如今两大清军主力被大顺、大西军牵制,复国军终于迎来了难得的“战略间歇期”——这段时间不长,却足以让他们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发展”,为下一阶段的抗清大业积蓄力量。
“立刻召集核心成员开会,明确这段时间的核心任务:固本培元,不急于扩张,把新控制区的根基扎稳,把军备实力提上去。” 赵罗当即下令,他清楚,这是复国军“喘口气”的关键窗口,一旦浪费,等清军腾出手来,将再无这样的机会。
北线压力减轻后,赵虎从正定县调回锐锋师第三团,将重心转向“新兵训练”与“武器扩产”。
新兵营设在真定府西郊的练兵场,五百余名从新控制区招募的青年正在接受系统性训练——与之前的紧急入伍不同,这次训练为期两个月,涵盖队列、射击、战术配合等科目。“持枪要稳,瞄准要看准靶心,呼吸要匀!” 老兵们手把手地教新兵使用“元年式”步枪,从装填弹药到扣动扳机,每个动作都反复纠正;战术训练则模拟巷战、山地战场景,让新兵在实战化演练中熟悉配合。有个叫王小六的新兵,之前是猎户,枪法精准却不懂队列,老兵们既保留他的射击优势,又严格训练他的纪律性,不到半月,他就从“独行猎户”变成了“合格士兵”,还被选为“射击标兵”。
军械局与工造司则开足马力扩产武器。玄机子改进了蒸汽机的效率,将“致远号”蒸汽炮艇的生产周期从一个月缩短到二十天,同时开始尝试用蒸汽机驱动“步枪零件冲压机”——之前靠手工打磨枪栓,每日仅能生产十余个,如今用冲压机,每日可产五十个,步枪产量提升近三倍。孙铁匠的工坊也扩大规模,招募了二十余名学徒,专门打造工兵铲、马刀等冷兵器,每月能为部队提供两百把合格的马刀。
到间歇期结束时,复国军不仅完成了新兵训练,还新增“元年式”步枪三百支、蒸汽炮艇两艘,炮兵旅的后膛炮也从十二门增加到十六门,军事实力悄然提升。
赵远叔抓住秋收后的黄金期,全力推进“粮食储备”与“工坊兴建”,让新控制区的经济从“恢复”转向“发展”。
粮食方面,除了按“一成税”征集军粮,赵远叔还推出“粮食存贮计划”:鼓励百姓将余粮存入粮秣处的粮仓,粮秣处按“每存一百斤,年终返利五斤”的标准给予奖励。这个计划既解决了百姓储粮不便的问题,又为复国军储备了更多军粮——仅一个月,粮秣处的粮仓就新增存粮八千石,加上征集的军粮,足够复国军全军食用半年。
工业方面,工造司在真定府城东建起“综合工坊区”,分为冶铁、纺织、农具三个分坊:冶铁坊用蒸汽机驱动鼓风机,铁矿石的冶炼效率提升两倍,每月可产熟铁五十吨,为军械局提供充足原料;纺织坊引入江南传来的“脚踏纺车”(经工造司改良,可同时纺三根线),由妇女辅助队负责生产,每月能织出两百匹粗布,解决了部队被服短缺的问题;农具坊则批量生产曲辕犁、镰刀等农具,按成本价卖给农户,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在栾城县,农户刘老栓用新买的曲辕犁耕种,加上讲习所教的“堆肥法”,地里的小麦长势比去年好上不少,他笑着对村公所的农政员说:“复国军不仅给我们分田,还教我们种地、给我们好农具,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陈秀才则将重心放在“教化普及”与“医疗覆盖”,用民生关怀巩固百姓对复国军的认同。
讲习所分校在各州县全面铺开,真定府及周边五州县共开设十二所分校,招收适龄儿童一千两百余名。教材除了识字、算术,还加入“抗清小故事”(如扬州十日的真相、复国军光复真定的经过),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抗清保家”的意识。为鼓励百姓送孩子上学,讲习所不仅免学费,还每天提供一顿午饭(由粮秣处补贴)。在藁城县,有个寡妇原本舍不得送儿子上学,听说有午饭,又看到其他孩子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最终还是把儿子送进了讲习所,她对校长说:“就算再苦,也不能让孩子当睁眼瞎,跟着复国军,孩子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
医疗方面,医疗营在各州县设立“临时医疗点”,每个医疗点配备一名医官、两名护士(从妇女辅助队中选拔培训),负责治疗常见病、外伤,同时推广“卫生知识”(如喝开水、勤洗手、伤口消毒)。医官们还深入各村,为老人、孩子免费体检,用草药治疗咳嗽、腹泻等常见病。在井陉关,李定国的独立营有几名士兵感染风寒,医疗点的医官连夜送去草药,很快就治好了,李定国感慨道:“以前打仗,士兵生病只能硬扛,现在有了医疗点,弟兄们打仗更有底气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