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给了刘建国面子,安插了他的人,掌握了核心的生产指挥权,又没有直接撤掉肖荣(避免了沈琛一系彻底反弹),保留了肖荣项目经理的名义和部分协调职能(主要是对外的麻烦事),维持了表面的平衡。
更重要的是,生产队长这个职位,听起来像是基层管理岗,但实际权力巨大,又不至于一开始就过于扎眼地放在副经理位置上引发强烈抵触(虽然刘建国同时给了副经理头衔,但核心是生产队长这个实职)。
王书记缓缓开口,一锤定音:“建国同志的建议,有道理。常青花园项目是公司的重中之重,加强一线生产管理力量,刻不容缓。罗明同志的情况,建国同志跟我介绍过,是个有干劲、有能力的同志。虽然刚来,但正是需要这样新鲜的血液去冲击一下。我同意建国同志的提议,任命罗明同志为常青花园项目部副经理,兼任项目生产队队长,全面负责现场生产组织和进度推进工作。”
他看了一眼脸色铁青的沈琛和面如死灰的肖荣,又补充道:“肖荣同志作为项目经理,要全力支持罗明同志的工作,做好全面协调,特别是对集团、对甲方、对协作单位的沟通。沈琛同志牵头成立的督导组,要尽快进驻,切实帮助项目部解决问题。建国同志,你看这样安排如何?”
刘建国心中暗喜,王书记的调停方案基本达到了他的核心目标——让罗明掌握生产实权。
他立刻表态:“王书记的指示非常全面,我完全赞同!这样安排,既加强了力量,又明确了分工,相信一定能扭转常青花园项目的被动局面!”
沈琛知道大势已去。王书记已经拍板,他再反对就是不识时务。他强压下心中的不甘,只能顺着台阶下:“王书记考虑周全,我同意。督导组会尽快到位,全力支持项目部工作。”他特意强调了“支持项目部”,暗示肖荣还是名义上的一把手。
肖荣更是无力反抗,只能木然地点点头。
“好,那就这么定了。”王书记最后总结,“散会。建国同志,你尽快安排罗明同志到任。肖荣,回去好好配合,把进度抓上去!散会。”
会议结束。众人起身,表情各异。刘建国步伐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气。
沈琛面无表情,带着自己的人快步离开。
庞英宇嘴角似乎有一丝嘲讽。窦清瑶则若有所思。贺致远、方振家等人面色凝重。周康依旧是一副老好人的样子。
一场看似围绕项目进度的会议,实则是公司内部权力格局的一次微调。
罗明,这个新来的“鲶鱼”,被刘建国精准地投向了常青花园项目部这个深水区,即将掀起怎样的波澜,尚未可知。
而肖荣,虽然保住了项目经理的头衔,但实权旁落,未来的日子,恐怕不会好过。
王书记则用他一贯的老练,在激流中维持了暂时的平衡,为他平稳退休铺下了最后一块垫脚石。
会议室的木门缓缓关上,将刚才那场没有硝烟却刀光剑影的较量隔绝在内。
走廊里,人潮分流,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几个泾渭分明的小圈子,空气里弥漫着散会后特有的、混杂着烟味和复杂心思的余韵。
刘建国步履沉稳,并未过多停留。他身边的财务处长窦清瑶紧走两步跟上,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刘总,王书记最后拍板,基本是按您的意思来的。这个罗明,您觉得真能行?常青花园那潭水,可深得很。”
刘建国脚步不停,目光平视前方,嘴角噙着一丝冷峻的弧度:“行不行,试了才知道。集团的压力是实打实的,沈琛那套‘总量领先’的论调,糊弄不了人。罗明论能力还是不错的,在下面干包工头起家,最懂怎么压榨工期、调动工人。让他去抓生产,就是要用他的‘野路子’,把那些磨洋工、讲人情的风气冲一冲。行,就证明我眼光没错;不行,也说明项目部积弊已深,正好借此深挖。”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沉:“清瑶,你那边盯紧点。项目资金优先保障常青花园,特别是罗明需要支持的,只要合理合规,不要卡。但账目要清楚,每一分钱花在哪,都要有据可查。这是他的舞台,也是我们的机会。做好了,常青花园就是样板;做砸了……”他没说下去,但窦清瑶心领神会。
“明白,刘总。我会把控好资金流向,既支持到位,也做好风险隔离。”窦清瑶点头,眼神锐利。
........
走廊拐角僻静处,沈琛停下脚步,面沉如水。工程处处长方振家、质量安全处处长贺致远紧随其后,项目经理肖荣则像霜打的茄子,垂头丧气地跟在最后。
“沈总,刘建国这是步步紧逼啊!王书记……王书记怎么……”方振家语气愤懑,又带着一丝不解。王书记最后的“和稀泥”,让他们有种被出卖的感觉。
沈琛抬手,制止了他的抱怨。他掏出烟,方振家立刻掏出打火机给他点上。沈琛深深吸了一口,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异常冷静:“王书记要平稳过渡,不想大动干戈,可以理解。他给了肖荣名义上的位置,也算留了余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