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概看完这份资料之后,研究员便对马海德激动地询问道。
“马海德先生,关于这份材料,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我想亲自见一见他。
虽然我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但他总给我一种很熟悉的感觉。”
看着研究员激动的样子,马海德其实也是很希望这些人现在能够立即回到国内去。
但现实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钱博士,请您冷静一些。”
马海德的声音不高,但却十分的冷静。
研究员听到马海德的话之后,原本激动的表情戛然而止,随后他有些惊愕地看向马海德。
“冷静点,钱博士。”
马海德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吐出的每个词好像都宛如定海针,试图平复研究员的情绪。
“钱博士,我理解您的心情。但是,我并不知道这份材料是谁写的。
我只是将延安方面传来的这个内容转交给您而已。
另外,如果您看到这份材料之后,就想要回国的话,那我必须告诉您,关于这点,延安方面是有明确要求您务必暂时继续留在美国一段时间。”
研究员听到马海德的这段话之后,很是疑惑,同时也比较激动地对马海德询问道。
“为什么?是因为国内没有研究的实验室?
可是这本材料的编撰者都能写出这份材料出来,那么他就必然是能够展开研究和实验的。
没有实验室就能够展开研究和实验,那我觉得我更应该和他一起去研究这一切。
有些困难,我们可以一起克服,我想要和写出这份材料的研究者好好聊一聊,更想要和他好好探讨下关于这一方面的问题。”
研究员不理解延安方面为什么阻止自己归国。
此前他没有归国的想法,是因为归国这条路,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一方面,是国内确实没有研究所需的实验室。
另一方面,对于他来说,他跟着冯·卡门,也还有很多需要学习。
可是这一切在看到这份材料之后,就不一样了,这份材料可不是单纯靠想象就能写出来的,里面有大量涉及实验和计算的内容。
没有实验室都能做的实验,这点研究员想都不敢想。
可是这件事现在又实打实地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
研究员不相信也只能相信了。
所以他才更希望能够回国,看下到底是什么样一个惊天动地的奇才,能够在国内这种的条件下,完成这一系列的实验。
在听到研究员的话之后,马海德从自己的公文包里再拿出了一封信件,并将其再转交给了研究员。
马海德对研究员说道:“这是延安方面让我转交给您的一封信,并且明确告诉我,如果您在看到这份材料之后,想要回国,那么就需要将这封信转交给您。
为什么希望您暂时留在美国,不要归国,具体的理由,都已经写在里面了。”
研究员闻言,立马接过这封信,随后看了起来。
‘钱博士,您好,我谨代表延安方面向您说明。
关于我们如何获得《工程控制论》这份材料,这点属于目前我们组织内的核心机密,请恕我无法直接向您说明。
而我们也想到您会对这份材料很感兴趣,甚至于在看到这份材料之后,想要回国一起研究。
但很遗憾,国内现在暂时没有合适的平台供您发展,您还需要在美国再待上一段时间。
如果您是想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启程回国,那我们的建议是,至少要在今年六月份之后。
我们可以肯定,在今年六月份之前,我们能在华北完成与日军的一轮大规模决战。
对这场大规模决战的胜利,我们有着充分的信心。
在完成这一轮大规模的决战之后,我们还将计划获得一些特殊的设备,能力将会远超我们交给您的那个设备。
届时,如果您想要提前回国,那么我们将为您安排回国的行程。’
在看完这封信之后,研究员的眉头皱了起来。
这封信里,延安方面向研究员传达了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个信息就是延安方面对这次与日军在华北大战的结局很自信。
第二个信息就是延安方面除了他手中的计算器之外,还有其他性能更好的计算器。
这两个消息倒是都不出乎研究员的预料。
卡门虽然告诉他军方不看好中国在华北和日军的决战,但是延安方面前几次战斗的战况,研究员是十分清楚的。
延安方面为他提供的计算器和这份材料,他更是断定延安方面有更多的底牌并未动用。
所以基于此,研究员认为延安方面不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发动这次战役。
至于计算器的事情,他就更好理解了。
延安方面能把一个体积这么小的计算器,功能做的这么强大,尽管不知道原理,但研究员凭直觉认为,把计算器体积放大后,它的功能应该也能更强大一些。
真正让研究员眉头紧锁的主要原因还是延安方面对这份材料来源的保密程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