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武帝永明元年(483 年),建康城的春日裹挟着江南特有的湿润气息,将整座都城浸染得愈发明媚。朱雀桥畔,柳絮如雪般纷飞,沾惹在行人的衣袂与孩童的发梢;秦淮河上,商船首尾相接,船工们嘹亮的号子声与桨橹拨水的声响交织成曲,桅杆上飘扬的各色商幡随风舞动,将繁华市井装点得热闹非凡。就在这万物竞发的时节,二十岁的萧衍身着一袭素色襕衫,外罩月白蝉翼纱衣,腰间系着家传的青铜螭纹佩,身姿挺拔如青竹,剑眉星目间透着自信与坚毅,怀揣着满腔抱负,正式踏入了仕途,初任卫将军王俭东阁祭酒。
彼时的南齐朝廷,表面上一派承平气象,实则暗流在华服金樽之下汹涌翻涌。齐武帝萧赜刚历经权力更迭的动荡,正殚精竭虑地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从修订律令到整顿吏治,从安抚士族到提拔寒门,朝堂上下对能臣干吏的渴求如同久旱盼甘霖。卫将军王俭以 “文章冠绝一时,谋略冠绝朝堂” 名震天下,不仅身兼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要职,权倾朝野,更主持着《元徽四部目录》的编纂与朝廷礼仪制度的修订。他的府邸终日车马盈门,建康城最负盛名的文人墨客、世家子弟皆以能踏入其东阁为荣。王俭凭借着鹰隼般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独具慧眼的识人之明,已为朝廷挖掘出数位日后位极人臣的栋梁,其在朝中的威望,恰似中天朗月,辉耀四方。
那日,王俭的东阁内,紫铜博山炉中沉香袅袅,与案头摊开的古籍墨香、青瓷茶盏里的龙井茶香,交融成一股雅致的气息。当萧衍踏过门槛,以标准的揖礼向王俭行礼时,他那剑眉斜飞入鬓、鼻梁高挺若玉峰的俊朗容貌,在晨光映照下更显清贵;面对上位者问询时,从容自若的气度与条理清晰、引经据典又不乏独到见解的谈吐,瞬间如磁石般吸引了王俭的目光。王俭放下手中批注到一半的《周易》,竟亲自离座,上前半步细细打量眼前的年轻人。只见萧衍虽然身着素衣,却难掩世家子弟与生俱来的优雅风范,举手投足间,既有饱读诗书的温润,又暗藏着不甘居于人下的凌厉英气,尤其是那双深邃的眼眸,似藏着万千韬略。王俭心中暗自惊叹:“此子眉目疏朗若魏晋名士,器宇轩昂胜当代俊杰,腹中锦绣更非寻常,实乃百年难遇的奇才!”
此后,王俭对萧衍的器重近乎偏爱。每当处理棘手政务,他总会特意将萧衍唤至跟前,铺开竹简文书,从政策制定的根源讲到执行的细微之处,甚至连官场周旋的微妙门道,也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遇到朝廷争议不断的议案时,王俭还会鼓励萧衍大胆陈述己见,哪怕观点相悖,也会耐心引导。不仅如此,王俭力排众议,将萧衍聘为户曹属,让他参与户籍清查、赋税统筹等核心政务。萧衍随王俭出入宫禁、周旋于权贵之间,耳濡目染皆是朝堂博弈的精妙之道。在王俭精心栽培的两年间,萧衍处理政务的能力突飞猛进,他主导修订的《永明户律》,连素来严苛的御史台官员都赞不绝口,朝中上下提起 “萧户曹”,皆是赞叹有加。
一日,春雨如丝,王俭与庐江大儒何宪在府中听雨轩品茶闲谈。案上,新制的建窑兔毫盏中茶汤金黄澄澈,氤氲热气袅袅升腾。谈及朝中年轻才俊时,王俭轻轻放下茶盏,神色凝重而又满含期许地感慨道:“萧衍这年轻人,聪慧过人,观其行事,既有经世济民的仁心,又暗藏开疆拓土的雄图;且日夜勤学,手不释卷,更善将所学化为治国良策。依我之见,三十岁以内,他必能升任侍中。若天假其便,日后成就怕是连我等都难以估量,贵不可言啊!” 何宪闻言,抚须颔首,望向窗外雨幕的眼神中,已然浮现出对萧衍的无限遐想。
王俭这番极具分量的评价,如惊雷炸响在暗流涌动的南齐官场。原本只闻其名的世家大族纷纷抛出橄榄枝,御史台、中书省等重要部门也开始留意这位年轻才俊。萧衍凭借着王俭的赏识,不仅获得了参与机要事务的机会,更在无形之中建立起一张庞大的人脉网络。这份认可,恰似为他架起了通往权力巅峰的云梯,让他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上,以远超常人的速度披荆斩棘,为日后登临九五之尊,开创南梁王朝的辉煌霸业,奠定了坚不可摧的根基。
喜欢奇葩皇帝合集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奇葩皇帝合集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