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可怕的是,根据轨迹推算,其中一股“规则修正”的浪潮,正朝着灰烬之星与永恒林海的大致方向蔓延而来!速度虽然不快,却带着无可阻挡的、改写现实的恐怖力量!
悖论之星的棋局。
星空中,悖论之星的旋转纹路再次变幻,那冰冷的意志似乎对“规则修正者”的出现毫不意外,甚至……带着一丝“乐见其成”的漠然?它的“目光”在灰烬之星、永恒林海以及那几个新接触的微光文明间扫过,仿佛在评估哪些“棋子”能在这次更高层级的“筛选”中存活下来,成为它宏大棋局中有价值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愈发显得高深莫测,敌友难辨。
同盟的萌芽。
压力之下,进展加速。伊莫瑞在经过数次谨慎的意识接触后,初步与永恒林海的长老们建立了信任。林海的“灵能共鸣”不仅能传递信息,更能分享某种“生命体验”,让伊莫瑞短暂地“感受”到森林的呼吸与意识的流淌,这种独特的共情能力,极大促进了理解。作为回报,伊莫瑞分享了部分星尘遗民稳定地脉能量和构建物质防御的技术,这些正是林海所欠缺的。
同时,与液态金属云团(自称为“逻辑编织者”)的交流也取得突破。对方对灰烬之星的“规则干扰”技术和永恒林海的“意识网络”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这些是应对“规则修正”的可能突破口。一个由灰烬之星提供平衡框架与物质基础、永恒林海提供意识联通与生命韧性、逻辑编织者提供绝对理性与规则解析能力的、极其初步的、松散的“星火同盟”雏形,在巨大的外部威胁下,开始艰难地孕育。
然而,同盟脆弱,强敌逼近。规则修正的阴影如同缓慢合拢的巨钳,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伊莫瑞站在星图前,看着那代表不同文明的光点第一次尝试靠近、连接,心中充满忧虑与希望。星火已聚,能否成燎原之势,即将迎来最残酷的考验。真正的同盟,必须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才能铸就。
“星火同盟”的雏形,如同在狂风暴雨中点燃的第一簇篝火,光芒微弱,却顽强地对抗着席卷而来的、足以改写现实的黑暗。灰烬之星的平衡框架、永恒林海的意识网络、逻辑编织者的绝对理性,这三种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在“规则修正者”步步紧逼的死亡威胁下,开始了艰难而紧迫的融合尝试。然而,信任的建立绝非一蹴而就,技术的兼容更是充满未知的风险。同盟的第一次实质性合作,就在这种极度紧张的氛围中,被迫仓促展开。
灰烬之星,联合指挥中心。
原本略显空旷的指挥大厅,此刻被分割成三个风格迥异的区域。中央是伊莫瑞执政官所在的、与星球核心基石直接相连的主控台,流淌着翠绿与暗金交织的能量流光;左侧悬浮着一片由柔和光雾构成的、不断变幻形态的立体星图,那是永恒林海长老意识体远程投射的“灵能视界”;右侧则是一个极其精密、由无数几何光棱和数据流构成的冰冷界面,代表着逻辑编织者的“绝对逻辑阵列”。三种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象征着三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
“规则修正场边界已突破K-7星云临界线,预计一百二十标准时后,其前沿效应将触及本星系外围引力场。”逻辑编织者的界面率先传来毫无感情波动的数据流,伴随着复杂的数学模型,精确展示了那股如同潮水般蔓延的、将一切“变量”强行“熨平”的恐怖力量的行进轨迹和强度预测。
几乎同时,永恒林海的灵能视界中,代表那片星域的影像变得扭曲、灰暗,仿佛失去了所有色彩和生机,长老的意识波动带着深深的悸动传来:“那片空间的‘生命回响’正在急速衰减……不是死亡,而是……被‘标准化’,意识无法在其中产生任何涟漪,如同沉入绝对的虚无。”
伊莫瑞感受着脚下核心基石传来的、因远方规则剧变而产生的微弱震颤,沉声道:“我们不能坐等它到来。必须主动出击,在其完全覆盖关键航道前,进行拦截和干扰,为同盟的整合争取时间。逻辑编织者,能否计算出规则修正场的核心算法弱点?”
“数据不足。规则修正遵循‘协议’底层指令,其算法具备高度自适应性和容错性。弱点分析需基于实时交互数据。提议:派遣高机动性单位,携带多频谱规则传感器,抵近侦察。”逻辑编织者的回应冰冷而直接。
“抵近侦察?那等于送死!”一位灰烬之城的将领忍不住出声。规则修正场边缘,任何不符合其“标准”的存在都会瞬间被同化或抹除。
“生存概率低于百分之零点零三。但为获取关键数据,风险收益比符合逻辑。”逻辑编织者毫无波澜地回应。
指挥中心内一片沉默。这种绝对理性的思维方式,让习惯于情感和价值判断的灰烬之城和永恒林海代表感到强烈的不适。
“或许……另另一种方式。”伊莫瑞开口,打破了僵局。他指向灵能视界中那片灰暗的区域,“林海长老,你们的意识网络,能否在规则修正场外围,构建一个临时的‘意识缓冲区’?不直接对抗,而是用你们独特的生命共鸣,去‘渲染’一小片区域,暂时提升其‘变量’容忍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