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莲人被召集起来,渡过到撒冯,对耶弗他说:“你去攻打亚扪人,怎么不叫我们一同去?我们要用火烧你和你的家!”
耶弗他回答:“我和我的民与亚扪人有大战争,我曾呼召你们来救我脱离他们的手,你们却没有来帮我。我见你们不来救,就拼上性命,渡过去攻打亚扪人,耶和华把他们交在我手中。你们今天为何上来攻打我呢?”
于是耶弗他召集基列人,与以法莲人争战。基列人击杀以法莲人,因为以法莲人骂他们说:“你们基列人是以法莲和玛拿西逃出来的叛徒。”
基列人夺取了约旦河通往以法莲的渡口。以法莲逃兵若说:“让我过去吧。”基列人就问:“你是以法莲人吗?”若回答:“不是。”他们就说:“好,你说‘示播列’。”若他说成“西播列”,因为发不出“示”的音,就抓住他,在约旦河的渡口杀掉。当时以法莲人被杀的,共有四万二千人。
耶弗他作以色列的士师六年,就死了,葬在基列的一座城里。
后来,伯利恒人以比赞作以色列的士师。他有三十个儿子、三十个女儿,把女儿嫁给外族,又为儿子从外族娶了三十个媳妇。他作士师七年,就死了,葬在伯利恒。
接着,西布伦人以伦作以色列的士师十年。他死后,葬在西布伦地的亚雅仑。
之后,比拉顿人希列的儿子押顿作以色列的士师。他有四十个儿子、三十个孙子,骑着七十匹驴。他作士师八年,就死了,葬在以法莲地亚玛力人山地的比拉顿。
本章启示
士师记第十二章呈现了一个令人警醒的局面:一场原本是以色列对外的胜利,却因内部的纷争而变成手足相残的悲剧。以法莲人因自尊心受挫,加上对耶弗他事先未邀请他们参战的不满,情绪激烈到威胁要烧掉耶弗他的家。这种反应暴露出他们内心的骄傲与部落间的竞争心理——他们并非关心神的荣耀或百姓的安全,而是关心自己的地位与面子。耶弗他虽然解释自己曾呼召他们无果,但在冲突升级时,他也没有以和解为首要目标,而是直接进入军事对抗。这种处理方式固然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却以四万二千条以法莲人的性命为代价。
渡口“示播列”的口令,更像是一道分隔同胞与敌人的试金石,语言差异在此成为判死刑的依据。这里的场景提醒我们,当人心被仇恨与骄傲支配时,连最细微的不同也能成为杀戮的理由。神的子民若失去彼此的爱与包容,内部的分裂将比外敌更具毁灭性。
耶弗他的生涯只持续了六年便结束,他的故事以一连串冲突收场,令人惋惜。随后的几位士师——以比赞、以伦、押顿——虽各有社会地位与家族荣耀(如众多儿女、婚姻联盟、骑驴的盛势),但圣经并未记载他们有属灵上的作为。这反映出士师时代后期的属灵衰落:领导者的记忆点更多是家族规模与社会资源,而非带领百姓回归神。
整体来看,这一章的教训十分深刻。第一,骄傲与争竞是毁灭性的力量,即使是同信仰、同民族的人,也可能因自私而互相残杀。第二,解决冲突需要谦卑、耐心与沟通,而非立刻诉诸武力。第三,属灵的领导不能只追求外在的荣耀与资源,更应以神的旨意与百姓的属灵生命为首要任务。士师记十二章呼吁我们省察:在教会、家庭、群体中,我们是否也曾因自尊与成见,让“语言差异”与小矛盾扩大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唯有在神的爱中彼此接纳、在真理中合一,才能避免重演这场悲剧。
喜欢圣经21世纪GQ版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圣经21世纪GQ版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