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最是热闹。往年春耕,家家户户要请帮工,一个村得凑几十号壮丁抬犁,今年有了曲辕犁,一个壮丁带个半大孩子就能干活。张二柱家的十亩地,五天就耕完了,比往年快了七天,他趁机帮邻居耕了三亩,换了两斗新麦种,乐呵呵地说:“新犁闲不住,多帮人,多攒粮。”
楚地的水田换了景象。王阿婆的曲辕犁涂了漆,在水里泡着不生锈,她调浅了犁评,耕过的水田没大土块,插秧时脚踩着软泥,比往年舒服多了。“往年插一亩秧要弯一百次腰,今年犁得匀,插得快,腰不疼了。”她教村里的媳妇们用犁,还编了段顺口溜:“曲辕弯,犁评转,黄牛走得欢,水田变良田。”
西域的戈壁上,阿木带着同村的新户,用曲辕犁开垦荒地。沙砾被犁铧破开,露出底下的黑土,农官教他们往土里掺牛羊粪,说“这样种粟米能长饱”。阿木的儿子骑着牛,手里拿着《犁具用法》的图画册,指着曲辕犁的部件问这问那,阿木虽然说不全,却知道:“这犁是大秦的好东西,能让我们有饭吃。”
曲辕犁不仅快,还能“精耕”。关中的农官教农民“三耕三耙”:先耕深点翻土,再耕浅点碎土,最后耙平,土细得像筛过的,下种后出芽率比往年高了三成。楚地的农民用曲辕犁在田埂边耕出小沟,引水灌田时不跑水,一亩田能省两担水。西域的新户学着重耕,把去年的麦茬翻进土里当肥料,农官说“这叫‘秸秆还田’,比施粪还肥”。
工坊的工匠们也没闲着。他们带着工具走村串户,给犁铧淬火、修犁评,还收走旧犁,回炉后改造成新犁的部件。“这旧犁辕能做犁梢,犁铧熔了能铸新铧,一点不浪费。”蒙嫣的弟子在润疆城修犁时,阿木非要请他喝马奶酒,说“你们造的犁,比天山的雪水还金贵”。
四、仓廪渐实:一犁带来的千重浪
芒种时节,曲辕犁的功劳显了出来。
关中的麦收,张二柱家的十亩地打了三十五石粟米,比去年多了十石。他摸着新犁的曲辕,对儿子说:“这犁不光省力,还能让土‘吃饱’,你看这麦粒,比去年饱满多了。”
楚地的稻田,王阿婆的亩产稻子两石五,往年最多两石。她把多余的稻子卖了,给孙子买了把新镰刀,说“明年用曲辕犁耕得再细点,争取打三石”。
西域的戈壁上,阿木的粟米地收了八石,足够全家吃一年。他把新收的粟米装在陶瓮里,贴了张秦字“丰”,摆在暖炕边,像供奉着宝贝。
官府的账册上,春耕的数字亮眼:曲辕犁推广后,大秦的耕作效率平均提高两成,每亩增产一成五,关中、楚地、西域的粮仓都堆到了屋顶。萧何看着账册,对赢欣笑道:“往年要担心‘春荒’,今年有了新犁,农民手里有粮,市集上的粮价都稳了。”
更重要的是人心。张二柱不再抱怨“耕不动”,王阿婆不再愁“插秧累”,阿木不再怕“戈壁长不出粮”。他们握着曲辕犁的手,越来越稳;看着田垄的眼,越来越亮。这架不起眼的农具,成了连接秦人与新户、中原与西域的纽带——它不看你是秦是楚,是汉是胡,只要握着它,就能在大秦的土地上,耕出属于自己的日子。
秋收后的田埂上,张二柱、王阿婆、阿木的曲辕犁并排靠在树下,犁铧在夕阳下闪着光。远处的工坊里,新一批曲辕犁正在淬火,墨家弟子在图纸上画着更轻便的犁评,农家先生在教新户“轮耕”的法子。
风掠过田垄,带着麦香。赢欣站在渭水边,望着成片的曲辕犁,忽然明白:革新农具,不只是让耕得快、收得多,更是让每个握着犁的人,都觉得这土地是自己的,这日子有奔头。而当千万架曲辕犁在大秦的土地上同时转动,翻起的就不只是土浪,更是一个王朝生生不息的根基。
喜欢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