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是咱们的口粮!”
阿骨跟着跑,小本子揣在怀里,生怕被风吹丢了。
等草帘盖好,天已经亮了。
董翳看着浑身是霜的巴图,递给他一块麦饼:
“辛苦你了,巴图大叔。”
巴图咬着麦饼,看着田里的草帘,突然说:
“董将军,俺现在觉得,种地比打猎稳当——打猎要看天气,还怕遇到熊;
种地只要好好照料,秋天就能收粮,不用饿肚子。”
董翳笑了:
“以后咱们还能种更多东西,比如西域的苜蓿,能喂牛羊;
比如岭南的占城稻,一年能收两季,日子会越来越好。”
三、协同护苗:农科支持+物资保障,麦田长势旺
开荒种地不是第五预备队孤军奋战——陈农官每隔十天就派人来送农技手册,
教他们怎么防治蚜虫、怎么给麦苗追肥;
张衡的工匠队送来新的铁锄,比丁零人用的石锄轻便多了;
章邯送的暖炉车也派上了用场,在育苗棚里持续供暖,保证新育的苗能顺利移栽。
有天,田里的麦苗突然发黄,丁零人慌了,巴图跑到董翳的营帐,急得满头汗:
“董将军!
麦苗黄了,是不是要死了?”
董翳跟着他去田里,蹲下来看了看,又捏了捏土:
“没事,是缺肥了,陈农官送的有机肥还在吗?撒点进去就行。”
士兵们把有机肥(腐熟的牛羊粪)撒在田里,没过几天,麦苗又绿了起来。
阿骨摸着绿油油的麦苗,对董翳说:
“董将军,俺以后要当农官,教更多丁零人种地,让大家都有粮吃。”
董翳摸了摸他的头:
“好啊,等你学会了,就当贝加尔城的小农官。”
丁零长老看着麦田的长势,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了地。
他找到董翳,手里捧着一包晒干的野果:
“董将军,俺们丁零人以前不信种地能活,现在服了。
这野果是俺们的心意,感谢你们教俺们种地,让俺们不用再怕冬天没粮。”
董翳接过野果,笑着说:
“长老客气了,这是咱们一起努力的结果。
等秋天麦子熟了,咱们一起打麦、磨面,
做麦饼吃,让整个贝加尔城都尝尝咱们种的麦子。”
四、麦田丰收:冻土变良田,民心归大秦
初秋的贝加尔湖,风里带着麦香。两百亩麦田金灿灿的,
麦穗压弯了麦秆,丁零人和秦军士兵一起忙着收割,
镰刀割麦的“唰唰”声,混着笑声,在田埂上回荡。
巴图握着镰刀,动作比一开始熟练多了,割下的麦子捆得整整齐齐。
他举起一束麦穗,对董翳喊:
“董将军!
你看这麦穗,颗粒真饱满,比俺们以前吃的粟米强多了!”
董翳走过去,搓出麦粒,递了一颗给巴图:“尝尝,新麦的味道。”
巴图嚼着麦粒,甜丝丝的,眼睛里满是笑意:
“好吃!
比冻肉好吃多了!
今年收了这些麦,俺们部落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阿骨拿着小本子,一边记录收割的数量,一边念:
“一亩收麦五石,两百亩就是一千石,够咱们吃一年了!”
收割完麦子,董翳让人把一部分麦子留给丁零人当口粮,剩下的送到贝加尔城的粮库。
丁零长老带着族人,捧着新磨的面粉,来到第五预备队的营帐,
要跟士兵们一起做麦饼。
帐篷里,暖炉车烧得旺旺的,面粉和着水,揉成面团,贴在炉壁上,不一会儿就烤得金黄。
阿骨拿起一块麦饼,咬了一口,烫得直哈气,却笑得开心:
“好吃!
这是俺们自己种的麦子做的饼,比什么都香!”
董翳看着热闹的场面,对身边的副将说:
“你看,这就是‘融’的意义——不是让丁零人变成秦人,是让他们学会种地,过上安稳日子,从心里认可大秦。
这冻土开荒,开的不仅是田,更是民心。”
副将点头:“是啊,现在丁零人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以后北境肯定会越来越稳。”
夕阳下,贝加尔湖泛着金光,麦田里的麦垛像一座座小山,
丁零人的帐篷里飘着麦饼的香气。
董翳知道,这只是冻土开荒的开始,接下来还要扩大种植面积,
教丁零人种苜蓿、种蔬菜,建更多的粮库和学堂。
而这片曾经的冻土,如今已变成良田,像一颗种子,
在丁零人的心里,在大秦的北境,长出了希望和未来。
阿骨拿着写满字的小本子,跑到董翳面前:
“董将军,俺明年还要学种地,学认字,以后帮你管麦田!”
董翳笑着点头:
“好!
明年咱们一起,把贝加尔湖以南,都种上麦子,让这里变成大秦的北境粮仓!
喜欢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