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以南的冻土还没完全化冻,脚踩上去能听到“咯吱”的冰裂声。
董翳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一把耐寒麦种,指尖蹭过冻土表面的薄冰——这是第五预备队接手的开荒任务,
要在贝加尔城周边开垦两百亩麦田,可这冻土硬得像铁,
连巧成城的寒铁犁都犁不动,丁零人围在旁边,眼神里满是怀疑。
“董将军,这土冻了大半年,
连草根都扎不进去,你们秦人真能种出麦子?”
巴图抱着胳膊,他是丁零部落里最有经验的猎手,去年冬天还跟着王贲看过耐寒麦试种,
可那是小面积育苗,这么大片冻土开荒,他心里没底。
董翳没急着辩解,反而招手让士兵推来一台“蒸汽松土机”——
这是张衡特意送来的改良器械,铁制的犁头带着尖齿,机身冒着白汽。
“巴图大叔,你看这玩意儿。”
他按下开关,松土机的尖齿扎进冻土,“突突”声里,冻土被翻起一层,
冰碴混着黑土落在田埂上,比人工挖快了十倍。
丁零人都凑了过来,阿骨扒着松土机的边缘,眼睛瞪得溜圆:
“这铁家伙真厉害!
比俺们用石镐挖快多了!
可……挖开了还是冻的,种子种进去不也得冻死?”
“问得好!”
董翳从马车上搬下一袋草木灰,里面还混着腐熟的牛羊粪,
“这是陈农官教的法子,草木灰能化冰,还能肥土,
撒在翻好的冻土上,三天就能化冻,比晒太阳快多了。”
一、冻土破冰:蒸汽松土+草木灰,黑土露生机
接下来的日子,第五预备队的士兵和丁零人一起忙了起来。
董翳把人分成两队:一队用蒸汽松土机翻土,一队撒草木灰,
阿骨主动跟着董翳学撒灰,手里的木瓢抖得均匀,
草木灰落在冻土上,像给黑土盖了层黄纱。
“阿骨,撒灰要离种子沟两指远,不然会烧苗。”
董翳手把手教他,“你看,这土化了之后是黑的,
说明肥力足,种出来的麦子能长到腰那么高。”
阿骨似懂非懂地点头,突然指着远处喊:
“董将军!
那片土怎么不冒热气?
是不是冻得太硬了?”
董翳跑过去一看,果然有块洼地,冻土比别处厚半尺,松土机的尖齿都扎不深。
“别急,用‘融雪剂’。”
董翳让人拿来一麻袋盐巴——这是从辽东运来的渔盐,混着水洒在洼地上,盐水能加速冰化。
巴图看着盐巴,心疼地说:
“这么好的盐,用来化冰太可惜了!
俺们以前只有过节才能吃点盐。”
“盐能化冰,也能让麦子长得更壮,不浪费。”
董翳笑着说,“等麦子熟了,一斤麦子能换半斤盐,到时候你们天天都能吃咸的。”
巴图眼睛一亮,赶紧招呼丁零人过来帮忙撒盐,连之前看热闹的长老都蹲下来,
用手扒拉着化冻的黑土,嘴里念叨着:
“真软了……真能种麦子了。”
三天后,两百亩冻土终于化透了,黑黝黝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腥气。
董翳让人把育好的耐寒麦苗从暖棚里搬出来——这些麦苗是在章邯送的暖炉车旁培育的,绿油油的,带着嫩芽。
丁零人围过来看,阿骨小心翼翼地摸了摸麦苗:
“这芽儿真嫩,能在冻土上活吗?”
“能!”
董翳拿起一株麦苗,示范着栽进土里,
“栽的时候根要埋深点,浇点湖水,这麦苗耐寒,就算夜里降温也冻不死。”
巴图跟着学,第一次栽苗手忙脚乱,麦苗歪歪扭扭的,董翳帮他扶正:
“别慌,慢慢来,种庄稼跟打猎一样,多练几次就会了。”
二、丁零学农:从猎手到农夫,麦田里的转变
丁零人以前靠打猎为生,从没种过地,一开始总闹笑话——有人把麦苗栽反了,根朝上;
有人浇水太多,把苗泡烂了;
还有人怕鸟啄苗,在田埂上插满了猎矛,把董翳都逗笑了。
“巴图大叔,猎矛插在这里没用,得用稻草人。”
董翳拿来几根竹竿,裹上破布,做成稻草人插在田里,
“鸟怕人,看到稻草人就不敢来了,比猎矛管用。”
巴图看着稻草人,挠了挠头:
“还是你们秦人办法多,俺们以前只会用矛赶狼。”
日子一天天过去,丁零人渐渐摸出了种地的门道。
巴图每天天不亮就去田里,看看麦苗有没有被冻着,浇浇水、除除草;
阿骨则拿着董翳给他的简体字小本子,把每天种地的步骤记下来,
比如“三月撒灰、四月栽苗、五月浇水”,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
有天夜里突然降温,董翳担心麦苗冻坏,带着士兵和丁零人去田里盖草帘。
巴图扛着草帘跑在最前面,一边跑一边喊:
“快!
别让麦苗冻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