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小队长立刻就组织部队散开,调动轻机枪和掷弹筒开始掩护射击,希望可以重整部队。
然而,许粟的部队已经不是曾经在缅甸的那支青涩的部队了。
在经验丰富的老兵悉心指导以及充足的弹药支持下,赵青山班里的机枪小组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术素养和灵活性。
他们深知在战场上,暴露自己的位置就意味着面临巨大的危险,因此每次射击都极为谨慎。通常情况下,他们只会进行一到两次短促的点射,然后迅速转移阵地。
这些战士们在之字形的战壕中穿梭奔跑。他们充分利用地形,在不同的位置交替开火,使得敌人难以捉摸他们的具体位置。
尽管这样的火力输出显得有些断断续续,但却有效地保护了自身安全。
只要保存了自己,鬼子就会被机枪的威力震慑,就不敢贸然发起冲锋。
鬼子的掷弹筒连续发射了四发炮弹,然而这些炮弹却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完全偏离了目标。不仅如此,这一连串的射击反而引起了国军掷弹筒小组的警觉。
国军掷弹筒小组的成员们都是耗费了大量弹药经过严格训练的老兵了,他们在发现鬼子掷弹筒小组的位置后,他们迅速调整好自己的掷弹筒,瞄准了目标。
只见国军掷弹筒小组的成员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他们迅速完成了装填弹药、调整角度等一系列动作。然后,随着一声令下,两枚炮弹如闪电般疾驰而出,准确无误地击中了鬼子的掷弹筒小组。
刹那间,火光亮起,响起几声沉闷的爆炸声。鬼子的掷弹筒小组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他们甚至来不及做出反应,就已经被送上了西天。
没了曲线火力支援,鬼子小队只能整顿队伍开始后撤。
赵青山立刻带着两个步兵小组沿着战壕隐蔽前进,向着鬼子的侧翼出击。
随着许粟日复一日的强调,他的士兵每个人身上至少绑着八枚手榴弹。
部队跃出战壕的时候,先投一排手榴弹,炸起烟雾作为掩护。
鬼子看着眼前的烟雾,只能盲目的乱射。
赵青山带领着两个步兵小组,弯着腰,提着枪,脚步轻快而迅速地通过了烟雾区,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迅速突进至鬼子侧翼的五十米处。
终于,他们到达了预定位置。赵青山毫不犹豫地发出命令,又是一排手榴弹如雨点般砸向鬼子的侧翼。瞬间,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鬼子的侧翼防线被炸开了一个缺口。
然而,鬼子的反应也非常迅速。他们显然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枪法精准无比,子弹像雨点一样朝赵青山他们射来。但是,赵青山的这个班也绝非等闲之辈。他们在长期的训练中,早已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枪法同样出色。
双方瞬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射,田埂成为了他们的天然掩体。子弹在空气中呼啸而过,交织成一张致命的火力网。赵青山和他的战友们毫不畏惧,他们冷静地瞄准、射击将鬼子压制在了战场中。
这时,正面的国军机枪和掷弹筒的火力也压了过来。
鬼子在两面包夹下,终于支撑不住,在一轮轮的手榴弹和榴弹的爆炸烟雾中,向着后方狼狈地溃退了。
赵青山把只剩二十多人的鬼子赶出战场后,把跪在田地里的国军战俘救了出来。
从这些国军战俘口里,赵青山知道了当面的鬼子师团的番号,第13师团。
情报迅速而准确地传递到了 201 师师部。
师部内,气氛紧张而忙碌,参谋们如热锅上的蚂蚁,来回穿梭,脚步匆匆,忙得脚跟都来不及沾地。
此时,前线各个警戒阵地上纷纷传来各式各样的情报。这些情报如同一股股洪流,源源不断地涌向师部。
参谋们一边紧张地接收和整理这些情报,一边迅速分析和评估局势。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师部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参谋们忙碌地接听着来自各个方向的电话,记录下每一个关键信息。他们的眉头紧锁,神情严肃,因为这些情报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安危和战斗的胜负。
“战场情势已经查明了。”林译急匆匆地把一份情报汇总递到许粟手里。
鬼子钳形攻势的两只钳子,一支钳子被201师牢牢挡在了暖水街,另一支现在已经开始南下常德了。
这也意味着许粟是不可能等来增援了。
国军部队的生力军现在都在阻击南下常德的日军,根本顾不上支援许粟。
许粟周边现在只有第六战区的第10集团军和第29集团军。
可是这两个集团军在鄂西战役中已经遭受过重创,又在前期的阻击战中伤亡惨重,根本无力支援许粟。
事实上,他们现在连守住许粟的左右两翼都很困难。
相比之下,鬼子方面的兵力就充足多了,他们调集了第39、3、116师团和两个支队开始南下,兵分两路向着常德攻击前进。
虽然这比历史上的兵力少多了,但是国军还是挡不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