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声声巨响,手榴弹在鬼子阵地中爆炸开来,掀起了一片片尘土和硝烟。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碎片对日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鬼子防御部队的反击被硬生生地遏制住了。
趁着这个机会,国军小分队迅速调整战术,利用手榴弹爆炸所产生的烟雾和混乱,成功地打开了一个缺口。
国军战士和鬼子残存的防御部队撞在了一起。
距离太近了,国军士兵冲锋枪打完弹药后,根本来不及换弹匣,就和鬼子打起了白刃战。
首先是打光冲锋枪的弹药,接着是把匕首插进鬼子的胸膛,最后是把鬼子喉咙咬开。
短短两分钟,制高点上的战争水平就跳跃了三个等级。
热兵器、冷兵器、原始人。
清扫制高点的战斗迅速结束了。
紧接着,国军还活着的突进部队士兵毫不犹豫地从缺口中杀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破了日军的包围,向着鬼子还处于混乱状态的反击部队杀去。
当缺口被打开的那一刻,国军连队剩下的人迅速而有序地交替掩护着,从右翼撤了出去。
紧追不舍的鬼子们被国军连队急速撤退的速度所迷惑,毫不犹豫地钻进了大山深处,完全没有察觉到周围的异常。
就在鬼子们以为即将追上国军连队的时候,他们却发现自己一头扎进了国军援兵设好的伏击圈里。
当鬼子们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埋伏时,已经太晚了。
国军援兵们从四面八方涌出,枪声、喊杀声顿时响彻山谷。鬼子们猝不及防,被打得措手不及,伤亡惨重。
火连坡两侧的山地中,这样的战斗一天能够有四五场。
在这种短距离的激战中,双方凭借着各自的优势,火力和刺刀,把伤亡比打成了一比一。
短短两天之内,敌我双方近两千多具尸体就扔在了群山中。
鬼子被迫放弃了向着许粟后方迂回的想法。
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磕了药的部队居然不如许粟经过简易思想教育的部队耐伤亡。
鬼子的迂回部队已经不愿意再脱离道路,跑到山里去体验九死一生的生活了。
他们宁愿痛痛快快地死在正面阵地上。
当他们被赶上火连坡的正面防御阵地后,他们又后悔了,想要回到山地战场上去。
那里的国军火力不过是一些冲锋枪和60毫米迫击炮。
在正面战场上,许粟深知马阳二团在面对强敌时需要更强大的火力支援,于是果断下令给该团专门加强机枪火力。
在火连坡后面的运输线上,运输最多的物资就是重机枪子弹。
战场上的机枪声响彻云霄,密集的火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死亡防线。
鬼子士兵们在这猛烈的火力打击下,如同被收割的麦子一般,一批又一批地倒下。
与此同时,时小毛巧妙地运用炮兵力量,他把炮兵团分成了好几个炮兵小组,在战场后方不断机动。
一旦发现目标,这些炮兵小组就会在团部的统一指挥下发出怒吼,把鬼子的攻击部队打散。
二团早就隐蔽好的平射炮不断开火,炮弹精准地落在鬼子好不容易调集来的坦克部队中,将它们瞬间打成了一堆废铁。
失去了坦克的掩护,鬼子的进攻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然而,鬼子部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依靠着剩余的坦克和炮火掩护,仍然不断地冲上阵地。
他们与马阳二团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堑壕战。双方短兵相接,刺刀见红,战斗异常惨烈。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第68师团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将一个半联队的兵力都扔在了火连坡阵地上,却始终未能突破马阳二团的防线。
随着鬼子部队在暖水街受挫,光头决定指挥第六战区部队开展反击,向着鬼子侧翼出击,包围歼灭鬼子主力。
然而,他只是看着编制表指挥。
乍一看,国军第六战区现在可谓是兵强马壮,有两个集团军严阵以待,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如猛虎下山般扑向敌人,势如破竹,一举取得大捷。
然而,这看似强大的表象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事实——这些部队经过长时间的轮番作战,早已疲惫不堪,兵力也已严重不足。
事实上,一个集团军的实际兵力甚至还不如许粟手下的一个师。
许粟的师虽然人数可能相对较少,但他们经过精心训练和调配,每个士兵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相比之下,国军的两个集团军人数多不了多少,而且由于长期的消耗和缺乏有效的补充,士兵们的士气低落,装备低劣,部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在光头的强令下,第六战区的部队被迫出击。
11月9日,国军反击作战开始。
11月10日,国军反击失败。
许粟的左右两翼的两个集团军在与鬼子的激烈战斗中遭受了惨重的失败,错误的反击命令让他们损失惨重,一下子就丢了三万条命。
第10集团军的主力第79军更是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几乎丧失了全部的战斗力。
原本还能勉强维持编制的部队彻底崩溃了,就算费尽力气收拢回来的士兵们也都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第六战区的国军部队已经无法守住自己现有的阵地,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一路后撤。
这一撤退行动,不仅让他们失去了宝贵的战略要地,还引发了连锁反应。
许粟也不得不放弃火连坡阵地,跟随大部队一同退守到第二道防线。
鬼子的第13师团还以为得到机会了,他们立刻东进,想要一举打垮许粟。
然后,他们就一头撞在了东溪河的一团阵地上。
二团布防的时间太过仓促,不少工事都是在战斗中边打边修的,质量不够过硬。
阵地的整体火力也没有构建成完整的体系,只是猛猛地堆火力罢了。
一团发动全体官兵和大批民夫对他们的防御阵地进行了长达5天的修建完善,已经构建起了完善的防御体系了。
正当战斗激烈展开的时候,许粟的师部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师长,重庆派来的记者到了。”
喜欢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