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欣一行在兵站休息了一夜,就继续出发了。
有上面的命令压着呢,他们要是偷懒,光头的巴掌就要到他们脸上了。
前线的路程实在是艰苦,没有厕所,没有住所,没有可以换洗的衣服,没有好走的道路,四周还有鬼子的便衣队作乱。
国府光是拨付军费,维持前线就已经耗尽他们本来就不多的力量了。
要让他们组织后勤,维修道路,发展生产力,还不如把他们杀了。
中国是有办法的,中国人是有能力的。
一说就是情形困难,一谈就是政府没钱,一争论就是鬼子轰炸。
这些理由根本解释不了为什么国统区在抗战中经济崩溃,在鬼子包围中的根据地反而发展出了成熟的经济体系。
打仗,就是在砸钱粮。
后方都崩溃了,前线还怎么维持呢?
根据地的八路军可以发起反攻,是因为他们有源源不断的弹药、粮食、衣服、药品的支援,根据地的工业可以生产供应这些东西。
国军始终没有办法反攻鬼子,就是因为在国府的掌控下,后方的兵工厂大批倒闭,人为制造的粮荒持续不断,统筹之下的衣物生产无法维持。国统区的物资已经无法维持了,前线当然不能反攻了。
其他物资的匮乏,童欣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
但是食物的缺乏,她实在是没法忍受。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采访团的后勤本来是由专人负责的,可以由各个兵站直接补给。
但是,现在码头兵站已经被炸毁了,负责采访团后勤的人也死在了鬼子飞机的轰炸中,物资也被炸弹引起的大火烧了个干净。
童欣一行在码头兵站吃了一顿白米饭后,大家带着少量的干粮就匆匆上路了。
理论上,采访团可以在下一个兵站获得粮食补给。
然后,理论就破产了。
山间的道路实在是太难走了。
鬼子进攻的时候,这里的道路是他们的阻碍,国军前进的时候,这里的道路也是他们的阻碍。
童欣一行气喘吁吁地爬过一座山后,看见了夕阳下更多的山脉。
“我们今天在那里休息。”临时充当采访团团长的谢云舟指着山下的一座小村庄。
一行人冲进村庄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找吃的。
没有武器,温顺善良的村民根本不可能抵挡采访团荷枪实弹的卫兵,他们把自己仅有的粮食交了出来。
“这是什么?”童欣皱着眉头,举起自己手里绿油油的团子向谢云舟问道。
谢云舟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下咽着,他举起一碗井水舒缓了一下自己的喉咙。
“野菜团子,这里只有这个了。”
童欣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一股子苦涩味从口里蔓延开来。
这可不是后世,加了盐,加了油,还有玉米面和白面混合的减肥食物。
这种野菜团子,其制作过程可谓是简单而又粗糙。将凉水与野菜混合在一起,然后加入一定数量的杂粮,这些杂粮可能是一些粗粮或者是其他不太好的谷物,其中还大量使用了观音土。
当人们咬下一口时,那味道简直难以形容。它既不是野菜本身的清新味道,也不是杂粮的香气,而是一种酸水净透的泥土味,让人感觉仿佛在吃真正的泥土一般。
“咽下去。”谢云舟一把堵住童欣要呕吐的嘴:“干粮快吃完了。今天不吃饱,明天就没有力气翻山了,我可不想背着你。”
没办法,童欣只能学着谢云舟,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下咽着。
到了第二天,她赶路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饱了,肚子胀得厉害,但是胃里又很饿,身上没有力气。
幸好,虽然他们走得路没有昨天多,但是他们遇到了一支押送壮丁的队伍。
采访团终于又吃上了一顿由粮食做成的饭。
“啊。”端着饭碗的童欣叫了一声,口里吐出来一块石子:“疼。”
“小心点。”谢云舟呸的一声,吐出一口沙子。
他在一旁的水桶里又舀了一瓢盐水浇在饭上。
“这些大米里都不干净,你吃慢点,不行就浇点盐水,就着点咸菜。”
童欣抱怨道:“这都是什么饭?里面这还有石子和沙子呢,是给人吃的吗?”
“少说两句。”谢云舟低声警告道:“咱们的饭可是无限量供应的,你没看到,那边的壮丁眼睛都绿了。”
童欣转头看去,壮丁们被绳子绑在一起,眼巴巴地望着童欣一行的饭碗。
他们就连盐水泡饭,也一天只能吃上一碗。
这种饭是国军中最普遍的食物。
制作方法也十分简单,支起一口大锅,下面煮盐水,上面蒸饭。
大概熟了之后,炊事兵就会把饭倒在一个大木桶里,让国军士兵挖着吃。
盐水则浇在饭上,作为必要的营养补充。
因为国军的粮食被官员贪污了许多,里面通常都大量掺杂着大量的石子和沙子,用于增加重量。
因此,当这些盐水泡饭进入口中时,那股咸涩的味道仿佛是无数细小的沙粒在舌尖上摩擦,让人不禁皱眉。每一口都带着难以言喻的苦涩,使得这顿饭变得异常难吃,甚至让人有些难以下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