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兵站
这里原本是中国农民们自己族里精心建造的祠堂,它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是村民们祭祀祖先、祈求平安的地方。
然而,如今这座祠堂却被鬼子们强行霸占,变成了他们的仓库。
那几间宽敞的大瓦房,曾经是村民们举行重要仪式和聚会的场所,现在却被鬼子们用来存放他们的物资和武器,四周还修建起了一圈简易的工事。
走进房间,原本摆放着祖先牌位的地方已经空空如也,取而代之的是鬼子们随意堆放的物品。
而那些曾经跪拜祖先的百姓尸体,也被无情地丢弃在路边的大坑里,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这些尸体成为了鬼子维修他们时断时续的后勤线的一种材料,被随意地使用和丢弃。
时间已经来到了12月,天气在逐渐转凉。
站在兵站战壕里的鬼子小队长冻得直搓手,他看了前面的荒野一眼,平静无比,就像以往的日子那样。
穷极无聊之下,他转头拉着强征的慰安妇在战壕里的防空洞里淫乐起来。
鬼子兵们趴在一旁看着小队长已经被梅毒覆盖的后背,心里对女人馋的要命。
而洞中女子的求救声,则直接被无视了。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忘记了仇恨,复仇的怒火就要烧到鬼子头上了。
鬼子兵站外,一个提着枪的国军士兵弯着腰急匆匆地跑到临时指挥部:“报告,鬼子兵站的情况已经查清楚了。”
这里,正是许粟派遣到鬼子后方的突击小队的集结点。
随着围绕鬼子后勤线的战斗越来越频繁,突击队也不再满足对着路上的鬼子人力运输队零敲碎打,他们准备来一次联合行动,给鬼子来一次狠的。
“鬼子兵站竟然是由原先的马家祠堂改造而成的。”
侦察兵对着地图,详细地解说着鬼子的兵力火力配置,“他们在祠堂原先的院墙基础上,又在院外挖掘了一道战壕,这道战壕将整个院子包围起来。在这条战壕里,驻扎着一个装备精良的鬼子小队。”
侦察兵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指向院墙的四个角落,继续说道:“不仅如此,鬼子还在院墙的四个角上,用坚固的木料搭建了四个高耸的碉楼。这些碉楼俯瞰着整个院子,每个碉楼上都配备有一挺轻机枪。”
“根据逃出来的劳工讲,院子里还有一个鬼子小队。”
侦察兵指着地图上的院子强调道:“值得一提的是,鬼子已经把马家村祸害干净了,他们把马家村还活着的女人都抓起来,关到了院子里右侧的瓦房里。”
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指挥部中官衔最高的人。
马大志背着手盯着地图,随着和许粟东征西战,他的性子越发像许粟了。
“咱们身处敌后,要是被鬼子缠住误了时间,部队就回不去了。”
“歼灭鬼子是第一位的,这些百姓已经顾不上了。”
国军为此次行动专门调了一个60迫击炮排过来。指挥部外。三门迫击炮一字排开,在寒风中闪烁着凶光。
战斗刚一打响,迫击炮炮弹像雨点一样密集地砸向鬼子的碉楼。刹那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整个战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猛烈炮火所笼罩。
炮弹准确地命中了鬼子的碉楼,巨大的冲击力使得碉楼摇摇欲坠。碎裂的木料四处飞溅,伴随着滚滚浓烟,碉楼内的鬼子被这股强大的力量掀翻在地,他们的机枪火力也在瞬间被摧毁殆尽。
这些本来是为了防止地方游击队袭扰而修建的碉楼,位置实在太高了,被迫击炮轰了几轮,当时就塌了。
201师的炮弹储备充足,连山炮炮弹都能保证供应,更不要说,60炮炮弹了。
在华北敌后战场,红色武装之所以拿迫击炮打不开鬼子碉堡。一方面是因为鬼子的碉堡是砖木结构,比现在这种土木结构的碉楼坚固。另一方面,是红色武装炮弹不足,舍不得下本。
就突击队冲锋前的这十分钟火力掩护,耗费的六十发炮弹,红色武装就要攒好一阵子。
“哒哒哒……”一阵急促而清脆的枪声骤然响起。这是国军掩护进攻的轻机枪在发挥作用,趁着鬼子们陷入混乱的时机,毫不留情地向他们的战壕猛烈扫射。
一时间,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打得鬼子们猝不及防。他们原本整齐的防线被打的阵脚大乱。
马大志站在不远处,举着望远镜观察着战场上的局势。当他看到鬼子们已经被打得晕头转向,心中暗喜,知道时机已到。
他毫不犹豫地高声下达命令:“全体注意!目标鬼子战壕,向右展开,前进。”
听到命令,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端起手中的武器,从隐蔽处冲了出来,向右展开成散兵线,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径直朝着鬼子的战壕冲去。
突击队以班为单位,开始以散兵线向着祠堂的正门开始冲锋。
国军官兵前进二十米,就扔出一排手榴弹,借着炸起的烟雾,突击队冲入了战壕之中,和鬼子短兵相接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