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虎上将
但凡读过《三国演义》或者熟知三国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有听过“五虎上将”。但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所谓的“五虎上将”,这是很多读者朋友的一个误区。
其实历史上的东汉末年三国时代根本没有所谓的“五虎将”!提到三国,多数人一定对“五虎上将”这几个字耳熟能详,但事实上却是千古谎言。正史中根本没有“五虎将”一词,也就是说,是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刻划其英勇与剧情需要,所杜撰出来,由于当时的赵云官位极低,与另外四人完全不同阶级,所以不可并列。
“五虎将”又称五虎上将、五虎大将,为《三国演义》中的精华,刘备在进位汉中王时,册封蜀汉将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为五虎将,当时还惹得关羽勃然大怒,不屑马超、黄忠二人与他跟张飞平起平坐。
“五虎上将”最早见于元代《三国志平话》,经明代《三国演义》推广后广为流传。罗贯中通过艺术加工,将五人塑造为刘备麾下武力巅峰的象征,并虚构了“刘备封五虎将”的情节。
这件事平心而论刘备做的确实不太公平,所以陈寿在着写《三国志》对时候,对于赵云的遭遇颇为鸣不平。他便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将五人并列合为一传,也就是《三国志·蜀书》的卷三十六,蜀书六的《关张马黄赵传》,而之后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衍生出了“五虎大将”。
真实历史中,刘备只封了四位大将: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而赵云呢?其并不被刘备真正的信任,只被封为杂号的“翊军将军”,地位与前四位天差地别。
在正史《三国志》中,也并没有特别强调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与其他将领的区别,只是将他们的自传合并为一传。
而关羽作为前将军,担任了蜀汉最高级别的军事职位之一。他以勇猛、义气和对刘备的忠诚而着称,被誉为“美髯公”。
特别是关羽的形象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更多的传奇色彩,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备受尊敬的英雄之一。
张飞则被封为右将军,同样也拥有高级别的军职。他以勇猛无比和对蜀汉的忠诚而闻名。张飞的战斗力和领导能力在蜀汉军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是刘备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马超作为左将军,也在蜀汉军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马超的勇猛和战略才能使他成为蜀汉军队的关键力量之一。
黄忠则被封为后将军,也是蜀汉的高级军事职位。尽管年事已高,但黄忠的战斗力依然强悍。他在蜀汉的军事成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老将的智慧和经验。
然而,赵云的地位相对较低,他被封为翊军将军。
从官职上来看,翊军将军并不属于最高级别的军事职位,与前、右、左、后将军相比,地位较低。这一差异导致了后来对赵云是否应被列为“五虎上将”的争议。
易中天曾在2006年的《百家讲坛》中提出的观点,认为刘备手下只有“四虎将”而非“五虎将”,特别是将赵云排除在“五虎将”之外,曾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这个观点的核心在于赵云在历史上相对较少的战功和较低的官职地位,以及他在刘备身边更多的是担任保镖的角色。历史专家张教授分析,由于《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的撰写方式,也导致后人在认知中逐渐混淆,不过这也显现罗贯中刻划小说的能力,让三国故事广为流传。
不过尽管赵云算不上“五虎将”之一,但他能力还是很强的,他曾在汉水之战中,摆下“空城计”,率领数十骑镇守主营,下令大开栅门,然后令蜀军偃旗息鼓,曹军见此情况,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便向后退却。此时赵云下令打响战鼓,鼓声震天,又令蜀军以弩箭射向曹军,曹军为之惊骇,自相蹂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甚多。后来,赵云还跟随诸葛亮北伐,也立下过许多战功。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赵云的战功相对较少的情况。虽然赵云在汉水之战中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但他的战功相对于其他四位“五虎将”来说可能较为有限。
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在不同的战役中取得了显着的胜利,他们的战绩更为辉煌。这一点导致了一些学者和历史评论家质疑赵云是否应该与其他四人并列。
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与此相对应的是,赵云的官职地位确实较低,他被封为翊军将军,属于杂号将军。在东汉时期的军制中,官职按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以及杂号将军排序。由此可见,赵云官职确实低于其他四位,甚至近年还有学者将赵云排除在五人之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