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蒋琬上书给刘禅:“为汉室除残去秽,是我应尽的职责,自臣奉辞来到汉中,已经六年了,由于我资质驽钝,又兼疾病,并无进展,俯仰惟艰,寝食不安。现在曹魏跨带九州,根深蒂固,想要除去并不容易,如果我们和东吴合力,成犄角之力,就算不能迅速将魏国吞并,也慢慢将其蚕食掉。但是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举步维艰,废寝忘食,于是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地势险要,进退有资,羌胡人心存汉室,昔日以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应该是首要的事情,宜用姜维为凉州刺史,姜维出军西北,我当率军后继,而涪县水陆通达,万一东北有变,应付不难。”冬十月,蒋琬进驻涪县,病情日益加重。
病重离世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蒋琬因病请求将益州刺史之职让与费祎,刘禅便任命费祎为益州刺史。
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十一月,蒋琬病逝,获赐谥号为“恭”。遗体被埋葬在涪县。
主要影响
蒋琬继诸葛亮后执政,对蜀汉局势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当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为“四相”,也就是后世称之为“蜀中四相”,又叫作“四英”。
蒋琬的表弟—刘敏
刘敏(生卒年不详),荆州零陵郡泉陵县(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区)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为偏将军代理右护军,参与联名废黜李平。后担任左护军、扬威将军,兴势之战时协助王平守卫汉中抵御了魏国十多万大军的进攻,以功封为云亭侯。
人物生平
年少知名
刘敏是荆州零陵郡泉陵县人。年少时,便与表兄蒋琬因才学而知名当时。
弹劾李平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丞相诸葛亮北伐之际,骠骑将军李平(即李严)运粮不利,请诸葛亮回军。诸葛亮回汉中后,李平又推脱责任,两头撒谎,诸葛亮出示其前后手笔书疏,于是李平词穷认罪。时为偏将军、代理右护军的刘敏与诸葛亮共同上表罢黜李平。
镇守汉中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闰月,魏大将军曹爽、征西将军夏侯玄等率十多万步骑向汉中。时任左护军、扬威将军的刘敏与镇北大将军王平等镇守汉中,当时汉中守军不满三万,有人劝王平放弃阳平关,据守汉、乐二城,待魏军进入汉中后,涪城的援兵一到,可将阳平关抢回来。王平说:“汉中离涪城有一千余里,如果魏军得了阳平关便会成祸患,如今应该让刘护军(刘敏)与杜参军据守兴势,我则在后拒敌,若是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便亲自率一千人救援,到时涪城的救兵就刚好赶来,这才是上策。”但唯有刘敏赞同王平的建议,并补充说道,男女百姓满布四野,粮食都在田地中,如果听任敌军深入,则大势已去。于是率领自己的部下和王平等据守兴势山,为了虚张声势,还将军旗插满山上,绵延百余里,大将军费祎从成都来到汉中时,魏军即退,刘敏以功封云亭侯。
地方志记载
《永州府志》称刘敏的曾祖父刘绰起家彭城,后担任零陵太守,因此家改住零陵。
刘敏祖父刘优,汉献帝时为御史大夫,迁尚书仆射。
刘敏擅长草书,初举孝廉,后仕蜀汉。后主刘禅时,担任侍御史,纠察名实,朝廷以为称职。兴势之战因功袭封云亭侯,加中书侍郎,拜成都尹。
蒋琬的表弟—潘濬
潘濬[浚](出生年份不详-239年),字承明。武陵郡汉寿县(今湖南汉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蜀汉大司马蒋琬的表弟。
潘濬为人聪察,对问有机理,拜大儒宋忠为师,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赏识。不到三十,即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因按杀贪污的沙羡县长而闻名。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蜀,授潘濬为荆州治中从事,典理州事。但他素来与守臣关羽不睦,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后,在孙权的亲自劝说下,潘濬才归降于他,拜官辅军中郎将。又迁官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拜潘濬为少府,进封刘阳侯,又改太常。黄龙三年(公元231年),授假节,与吕岱率军五万平五溪蛮夷叛乱,经三年而斩获数万,使得一方宁静。在此期间长期与上大将军陆逊屯驻武昌,管理荆州事务。在吕壹弄权时,屡请孙权将其诛杀;甚至想亲手击杀吕壹,使吕壹对他非常畏惧。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潘濬去世。
潘濬为人刚正不阿,在吴国两次出讨五溪蛮,镇守武昌,屡次劝谏孙权,被时人称誉为“心膂股肱,社稷之臣”。后世虽对其降臣身份颇有微辞,但仍肯定他“方严疾恶,义形于色,梗梗有大节”,是“有吴之栋石也”。
人物生平
早有治绩
潘濬为人聪察,对问有机理。他二十一岁之时师事于当时的大儒宋忠,并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赏识,因而知名。不到三十岁就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当时沙羡县长贪污腐败,被潘濬审查处死,使得全郡震惊恐惧。后来担任湘乡县令,治理湘乡颇有名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