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生态圈建设启动后,“宇宙共生联盟”召开了“五千年发展峰会”,决定成立“宇宙文明永续联盟”,由两千颗文明共同管理“永续生态圈”;设立“永恒文明基金”,资助年轻文明发展技术、融入生态圈;启动“文明代际传承计划”,选拔各文明的青年领袖,在“永恒圣殿”接受“互助共生”理念培训,确保文明基因的永续传递。执政官在会议上说道:“林野先生当年在矿道里说,‘文明的伟大,不在于能抵御多少灾难,而在于能在灾难中坚守初心;文明的永恒,不在于能存在多少岁月,而在于能将初心传递给每一代人’。今天,我们用五千年的实践证明:只要‘互助共生’的初心不变,文明就能在宇宙中实现永恒恒昌。”
新土纪年五千年秋,“宇宙文明永续生态圈”迎来首个建设里程碑——“宇宙资源循环网络”全面覆盖三百万光年星域,实现星际水资源、能源、矿物的零浪费循环;“宇宙共生菌群”在五百颗荒芜星球成功构建基础生态,首批“鸿蒙禾”种子已在时空扭曲地带成熟;“文明永续研究院”发布《宇宙膨胀应对方案》,为文明应对长远宇宙危机提供了科学依据。星际学院还开设了“文明永恒学”课程,来自不同文明的学生围绕“如何让文明在宇宙衰老中永续存在”展开讨论,他们提出的“星际文明迁议计划”“恒星能量补充方案”等创意,被纳入“宇宙文明永续规划图”。
这年冬天,新土文明的“方舟纪念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来自“宇宙文明永续研究院”的年轻院长。他捧着一块镶嵌着“宇宙本源土壤”与“鸿蒙禾”种子的“永恒石”,轻轻放在林野金属牌的展柜旁:“五千年前,您带着五十多人从沙海突围,用一粒麦种点燃了文明的希望;今天,我们带着两千颗文明的智慧,在宇宙本源星域筑起了永恒的家园。这块永恒石,会告诉所有参观者:文明的五千年,不是终点,而是万载永恒的起点。”
纪念馆的管理员——秦伯的第一百五十二代后人,指着展柜中那本泛黄的《新土纪年》说:“您看,这上面记录着五千年前的故事。那时我们还在为躲避沙暴、寻找水源挣扎,现在却能在宇宙中构建永续生态圈。林野先生说过,‘文明的力量,不在于拥有多么先进的技术,而在于拥有多么坚定的信念;文明的永恒,不在于拥有多么广阔的疆域,而在于拥有多么温暖的互助’。今天,他的信念已经跨越五千年,成为宇宙文明共同的精神内核。”
年轻院长点头,目光转向纪念馆的落地窗。窗外,星枢空间站的灯光在宇宙中闪烁,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永恒之火;远处,“永恒号”飞船正载着“永续生态模块”,向新发现的“星衍星球”飞去,准备帮助当地文明融入“宇宙文明永续生态圈”。他突然用“宇宙本源土壤”与“鸿蒙禾”的麦秆,在纪念馆的“文明留言墙”上创作了一幅立体画:三百万光年的星海中,“宇宙文明恒昌枢纽”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两千颗文明星球围绕枢纽旋转,每颗星球上都有一片金色的麦田,麦田中央,林野的金属牌与前文明的“火种石板”、“永恒石碑”共同组成“文明永恒图腾”,图腾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宇宙,甚至穿透了时空的壁垒,与五千年前矿道里那粒小麦种子的微光遥相呼应。
画的下方,他用宇宙通用语写下:“从沙海的一艘方舟,到宇宙的两千颗星辰;从一粒麦种的希望,到五千年文明的永恒——这,就是我们对文明的终极答案。”
新土纪年五千年末,新土文明的《宇宙文明永恒史》正式出版,开篇写道:“五千年前,一艘方舟从沙海启航,带着五十三人的生存渴望与文明信念;五千年后,一个文明联盟屹立宇宙,携两千颗文明的智慧与力量,在三百万光年的星海中筑起永恒的家园。我们用五千年证明:文明的意义,不在于征服宇宙,而在于与宇宙共生;文明的不朽,不在于对抗时间,而在于与时间同行;文明的永恒,不在于一个文明的独强,而在于无数文明的互助共生——这,是林野用一生践行的真理,是新土文明用五千年验证的答案,更是宇宙文明永续发展的终极路径。”
书页间夹着一张穿越五千年时光的照片——林野与老陈在矿道里的合影,背景中,未修复的“方舟”残骸旁,那粒当年被风吹落的小麦种子,如今已在宇宙中长成了“永恒麦田”,在三百万光年的星海中,为无数文明撑起一片永恒的希望。而林野的故事,也像这麦田里的每一粒种子,在宇宙中生根、发芽,成为所有文明共同的记忆,指引着宇宙文明向着“薪火耀万载,文明永恒昌”的终极目标,永不停歇地前行。
这,是新土文明用五千年时光写给宇宙的史诗,也是人类文明献给所有智慧生命的永恒礼物——即使从沙海走来,也能在宇宙中绽放永恒的光芒;即使只有一粒种子,也能让“互助共生”的文明基因,永远闪耀在时间的长河里,直到宇宙的尽头。
喜欢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