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堆来自五湖四海、形态各异的废弃碳素鱼竿,成了“旭遇”工作室最宝贵的“教具”。团队成员们像解剖学家一样,沉浸在对比、测量、分析和记录的过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北京的孙宇收到了陈遇寄来的厚厚一叠分析报告和照片。他如获至宝,将自己关在宿舍里,将实物数据与之前的理论模型和失败数据相互印证,白板上画满了复杂的公式和结构草图。
“低价竿多用低模量碳布,甚至混编玻璃纤维,牺牲重量换强度和成本…高端竿追求高模量、纯碳,但对材料和工艺要求极高,我们的脆性问题与之类似…”他一边推导一边喃喃自语,“铺层设计是关键!竿身不同部位承受的应力不同,必须采用变厚度、变角度铺层来优化性能!我们之前的均匀铺层方案太理想化了!”
他立刻给陈遇回了一封极长的信,附上了重新设计的、更加复杂的铺层方案草图,详细说明了哪部分该用单向布保证强度,哪部分该用±45°角布增强抗扭,哪部分需要局部加厚补强。
同时,他对不同档次鱼竿表现出来的韧性差异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样是高碳,为何有的脆如玻璃,有的却能承受更大弯曲?这绝非仅仅是固化度问题,树脂体系的增韧改性一定是核心机密…”他将可能用于增韧的助剂,如CTBN(端羧基丁腈橡胶)、核壳橡胶粒子、纳米材料等,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整理出来,供陈遇参考,并强烈建议想办法做一些简单的对比试验。
北航的张伟,则对鱼竿的整体结构、重心分布和连接方式产生了兴趣。他通过陈遇测量的大量数据,尝试反推鱼竿的受力曲线,并开始思考如何优化他们那简陋模具的设计,使其在压制成型时能更好地模拟实际工况,让压力分布更均匀。他甚至尝试用有限的编程知识,做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应力分布模拟动画,虽然粗糙,却代表了一种将控制系统思维应用于结构设计的新方向。
北理工的王小虎,看着那些精致的金属连接件、导轮支架和不同结构的竿堵,手痒难耐。“这玩意儿,俺也能琢磨出来!”他跑去学校的金工实习厂,凭着之前混熟的脸庞和“为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做配套研发”(这次他稍微夸张了一点)的由头,申请使用小型车床和铣床。他不再满足于简单仿制,而是对照着几个不同品牌的设计,试图理解其背后的力学原理,画起了虽然粗糙但充满想法的草图。当他将第一个自己设计、自己车出来的、改良了夹持方式的铝合金导轮支架底座(虽然边角还有毛刺)寄回省城时,附带了一句:“遇哥!俺觉得他们这个受力分析可以优化!俺改了一下,你看行不?咱以后不仅能产碳布,还能自己设计配件!” 这份带着思考的礼物,让陈遇和毛蛋惊喜不已。
省城工作室里,陈遇和毛蛋根据北京传来的新思路,开始着手准备下一次实验。他们根据孙宇的复杂草图,像做拼图一样,小心翼翼地裁剪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碳纤维布,尝试进行更加精细的变角度、变厚度铺层,工作量巨大。陈平也找来了一些薄的紫铜片和垫片,帮忙改造模具,以实现更精确的厚度控制。
“这…这也太复杂了,跟绣花似的…”毛蛋一边小心翼翼地摆弄着轻薄的碳布,一边嘀咕,生怕一口气把它们吹乱了。
“是不容易,但方向肯定是对的。”陈遇眼神专注,“那堆废竿告诉我们,没有一招鲜吃遍天,必须因地制宜。咱们之前太‘实诚’了。”
虽然资金依然紧张,只能做最小的试样,但整个团队的研发方向发生了深刻转变——从追求“炼出好材料”到学习“设计好产品”,目标更加清晰,步伐更加踏实。
就在他们沉浸于新的准备工作,同时陈遇还在紧张调配参赛饵料(工作室里弥漫着一股奇特的粮食和鱼粉混合的味道)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再次敲响了工作室的门。
来者依然是轻工局的李科长,和他一起来的,还是那位看起来精明干练的杨涛。
“陈遇同学,毛蛋,又来打扰了。”李科长笑着打招呼,“杨工对你们是念念不忘啊,听说你们搞到了一批‘教学器材’,非要再来看看进展。”
杨涛的目光再次锐利地扫过工作室,立刻被工作台上那堆拆解得七零八落、分门别类放好的鱼竿零件所吸引,眼中闪过极大的兴趣。他走过去,拿起几段不同档次、不同部位的竿体,仔细看着断口,掂量着重量,甚至用手指弹听声音。
“厉害啊!”他由衷地赞叹,“这学习方式,够硬核!怎么样?收获不小吧?”
陈遇便坦诚地分享了他们对比学习的发现:从材料差异到结构设计,从铺层角度到连接方式。
杨涛听得频频点头:“悟性很高!能看到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你们就比很多只盯着材料配方的人高出一个层次了!”他也注意到了角落里正在晾干的、颜色奇怪的饵料团,“哦?你们还在搞这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