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博热搜榜的热度在初秋的某个清晨突然失控。
本来网友们只是讨论泡菜国窥窃中医,不知是谁引到了西医。
起初,#中西医各有优势#的话题不过是网友们在闲暇时的理性探讨。
有人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就医经历:
“我去年急性肠胃炎,西医输液半天就止了痛,后来怕复发,中医给开了调理脾胃的方子,喝了俩月,现在肠胃特别稳”。
也有人客观分析适用场景:
“急症看西医,慢性病靠中医调理,这不是常识吗?没必要非分个高低”。
还有学中医的学生晒出自己的解剖课笔记,笑着说:
“我们也要学西医基础,中西医本来就是互补的,哪来的对立”。
那会儿的评论区里,鲜少有攻击性言论,更多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包容。
偶尔有几句争执,也会被“各取所需就好”的声音轻轻化解。
可这份平和没维持多久,就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搅得支离破碎。
最先带节奏的是几个粉丝过百万的营销号,它们突然集中发布“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议内容。
标题一个比一个刺眼:
《震惊!某中医馆治坏糖尿病患者,竟谎称“调理需时间”》
《西医双盲实验vs中医经验疗法:谁在收割智商税?》。
这些文章刻意截取个别极端案例,把“江湖郎中”和“正规中医”混为一谈,又把西医的“快速见效”无限放大,字里行间都在制造对立。
很快,评论区的风向变了,原本中立的网友开始被带偏,有人留言
“难怪我妈喝了半年中药都没好,原来都是骗人的”。
也有人反驳“营销号别带节奏!我姥姥的风湿就是老中医看好的,西医都说没办法”。
争吵声渐渐盖过了理性探讨,像泼了油的火苗,一下就烧旺了。
紧接着,话题又扯到“泡菜国觊觎中医”。
于是浪博上乱成一锅粥。
有网友晒出泡菜国某大学将“中医针灸”改名为“韩医针灸”的教材截图。
还有人说泡菜国打算将“中药方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下,舆论彻底炸了锅,原本讨论“中西医优劣”的话题,瞬间掺杂了“文化保护”的情绪。
“连自己老祖宗的东西都快保不住了,还有人在这踩中医?”
“西医再厉害,也不能丢了中医的根啊!”
可就在大家为“保护中医”发声时,又有一批账号跳出来带节奏:
“别转移话题!先搞清楚中医到底有没有用,再谈保护!”
“连科学都不承认,凭什么算传统文化?”
两拨人吵得不可开交,评论区里满是:
“崇洋媚外”
“封建迷信”
互相指责,原本的学术探讨,彻底沦为了情绪对抗。
凌晨三点: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是骗局#的词条像颗定时炸弹,悄然爬上热搜第二十位。
那会儿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只有少数熬夜的网友注意到它,评论寥寥无几,多是
“这标题也太极端了”
“又是谁在带节奏”的质疑。
可到了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这个词条就像坐了火箭,直接飙升至热搜第三,后面跟着个刺眼的“热”字,阅读量突破五千万,讨论量超百万。
点进话题,满屏都是带着火药味的争论,不同立场的网友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
支持西医的网友晒出各种“实锤”:
有人拍了自己阑尾炎手术的病历单,上面写着“术后三天出院,恢复良好”。
配文怒怼:
“西医救命快,这是事实!中医熬汤药能等死人?上次我同学急性阑尾炎,非要信中医喝草药,结果疼得满地打滚,差点穿孔,最后还是西医救了他!”
支持中医的网友也不甘示弱,纷纷晒出调理成功的案例:
“我妈糖尿病五年,一开始靠胰岛素,后来找老中医调理,现在胰岛素减量一半,血糖比之前还稳!西医说‘最后只能截肢’,纯属危言耸听!”
有人分享自己的胃病经历:
“我慢性胃炎,西医开的药吃了就好,停了就犯,后来喝中药调理半年,现在想吃什么吃什么,这不是‘治本’是什么?”
还有人反驳“中医慢”的说法:
“我儿子上次高烧不退,西医输液两天没降,中医扎了两针放血,半小时就退了烧,别再说中医慢了,只是你们没找对人!”
更有不少“中间派”网友陷入两难,他们分享着中西医结合的真实经历,却被两边同时攻击:
“我爸心梗突发,靠西医搭桥保住了命,术后脾胃虚弱,吃不下饭,是中医开了健脾汤,才慢慢好起来的。说实话,中西医缺一不可,没必要非要对立。”
可这条评论下面,立刻涌来两边的指责——支持西医的骂道:
“墙头草!你爸命都是西医救的,还好意思提中医?”
支持中医的反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