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新的调查方向,整个小组再次忙碌起来。
技术队那边很快反馈,经过细致筛查,西山乡及周边区域近两年,类似的“古怪”小案还真不少!除了陆野之前查到的,还有诸如:土地庙的神像被偷偷画了花脸、某家祖坟前的石狮子被挪了位置、夜里听到奇怪的山歌哭声等等,大概有七八起。因为事情都不大,最后大多不了了之。
这些案子的发生地点,无一例外,都集中在西山乡境内或者紧挨着西山的边缘村落。
而偷鸡案发生的张家坳、李家庄、王家屯,虽然不属于西山乡,但确实如陆野所发现,是位于西山区域的“外围”!
这一发现,让案子的性质似乎发生了改变。
从单纯的系列盗窃案,可能转向了某个与西山地区有深刻关联、并持续进行某种怪异行为的人物。
孙建军看着汇总过来的清单,直嘬牙花子:“好家伙,这哥们儿业务范围挺广啊?偷鸡摸狗,拆屋盗墓,还给人神像画脸?他到底想干啥?”
陆野也在沉思。这些行为看起来杂乱无章,但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逻辑。
【心理侧写基础】功能再次自动运转起来(消耗精力点),试图从这些纷乱的行为中勾勒出嫌疑人的内心世界。
【侧写结果更新(基于新信息):】
【1. 行为动机强化:强烈指向“仪式性”或“象征性”行为,远超单纯财物获取。可能基于某种扭曲的民俗信仰、个人创伤或执念。】
【2. 地理锚定:活动范围紧密围绕西山,显示嫌疑人对该地有强烈情感联结或受限(如:本地居民,或需定期返回该地)。】
【3. 行为演变:从早期较小破坏/恶作剧(画脸、挪石狮),到近期更具侵入性/获取性行为(偷窃、盗贡品),显示其需求或胆量在升级。】
【4. 再次强烈提示:嫌疑人可能存在精神障碍或极端迷信倾向,年龄或许不大(精力旺盛,行为带稚气)。】
仪式性?地理锚定?行为升级?精神障碍或极端迷信?
侧写结果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让人感到不安。
这已经不是一个小毛贼了,更像是一个游荡在西山地区的“幽灵”,进行着某种不为人知的“仪式”。
“周队,”陆野把自己的侧写结果向周队汇报,“我觉得,这个人可能心理上有点…特别。他做的事,好像不是为了钱,更像是在完成某种…任务?或者满足某种心理需要。而且,他好像特别执着于西山这块地方。”
周队脸色凝重地点点头:“我也有这种感觉。如果是这样,那这个人就更危险了。谁也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做出什么事来。”
他当即决定:“老孙,陆野,你们俩别管偷鸡案了。集中精力,给我啃西山乡这块硬骨头!就从那个盗贡品的案子入手!亲自去西山乡派出所调原始卷宗,去现场看!走访当时报案的群众!一定要把这个人的尾巴给我揪出来!”
“是!”
孙建军和陆野领命,立刻出发前往西山乡。
西山乡比之前的几个村子更偏远,山路崎岖,车开进去花了快两小时。乡派出所只有几个民警,听说县局刑警队来查几个月前的盗贡品案子,都很惊讶。
“那个案子啊…”老所长回忆着,“就是后山老坟地那儿,有户人家清明去上坟,发现供品不见了,烧的纸灰好像也被动过,旁边还有几个小脚印,像是小孩的,但又不像…当时去看了一下,也没丢啥值钱东西,就记录了一下。”
“小脚印?”陆野立刻追问,“有照片吗?”
“有,有,当时拍了几张。”老所长让人去找卷宗。
很快,照片拿来了。是在坟地里拍的,泥地上有几个模糊的脚印,确实很小,比水沟边发现的还要小一点,形状也是类似动物的爪印。
“这脚印…后来查了吗?”孙建军问。
“查啥呀,”老所长苦笑,“坟地嘛,平时谁去啊?有可能是野狗狐狸啥的扒拉了供品,留下了脚印。那家人后来也没再说什么,就不了了之了。”
听起来合情合理。如果不是和偷鸡案联系起来,谁也不会在意这种小事。
“我们能去现场看看吗?”陆野问。
“当然可以,我让人带你们去。”
一个年轻的辅警带着孙建军和陆野去了后山那片坟地。
坟地位于一个山坳里,周围松柏森森,即使是大白天,也显得有点阴森。
找到当时报案的那座坟,周围已经长满了荒草。时过境迁,早就看不出任何痕迹了。
陆野和孙建军在附近仔细勘查了一圈,一无所获。
“看来是没啥收获了。”孙建军有些失望。
陆野却不死心,他站在坟前,努力想象着当时的情景:供品被偷,纸灰被动过,旁边留下小脚印…
嫌疑人为什么要来偷贡品?是为了吃?还是为了用?动纸灰又是什么意思?
这种行为,透着一股对传统祭祀仪式的模仿和亵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