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惠堂西侧的窄巷像条被遗忘的伤疤,嵌在两堵丈高的封火墙之间。青石板路被百年的脚步磨得发亮,缝隙里积着深褐色的苔藓,潮气得能攥出水来 —— 陆野刚踏进巷口,裤脚就沾了层薄薄的水汽,混着墙根霉斑和枯草腐烂的味道,钻进鼻腔里。他停下脚步,从勘查箱里掏出乳胶手套,指尖划过手套包装上的 “丁腈材质耐酸碱” 字样,这才蹲下身,目光落在窗下那排废弃的陶花盆上。
陶盆是民国时期的老物件,釉色早已剥落,盆底裂着细密的纹路,里面的泥土干硬得像块石头,只有几根枯草的根须还顽固地嵌在土里。最靠近窗户的那只盆,边缘沾着点浅灰色的泥渍,陆野用指尖轻轻碰了碰,泥渍已经干透,质地发硬,指甲刮过时有细微的颗粒感。
“小李,把 polilight 调至 450nm 波段,重点照花盆底部和青石板接缝。” 陆野没抬头,声音压得很低 —— 这种窄巷里回声大,怕惊扰了可能残留的微量痕迹。技术队的小李应了声,肩上的勘查包滑下来一点,他赶紧用胳膊夹了夹,从包里掏出 polilight PL500 多波段光源。淡蓝色的光束扫过地面时,原本肉眼难辨的痕迹瞬间显形:花盆原位置的青石板上,一片直径约 5.2 厘米的苔藓被压得扁平,边缘还留着三个不规则的凸起压痕,像是被某种硬物支脚反复按压过,压痕中心的苔藓细胞已经破裂,呈现出暗绿色的坏死痕迹。
“陆哥,你看这压痕间距!” 小李的声音有点发颤,他赶紧从勘查箱里掏出游标卡尺,小心翼翼地测量,“三个压痕呈正三角形分布,间距 10.3 厘米,深度 0.2 毫米 —— 这绝对是工具支脚留下的,而且是能稳定承重的三角支架结构!”
孙建军凑过来,手里还攥着个印着 “县局食堂” 的保温杯,杯口飘着菊花茶的热气。他蹲下身时,保温杯底不小心碰到青石板,发出 “当” 的一声轻响,吓得小李赶紧喊 “小心”。“慌啥,这老石头结实着呢。” 孙建军笑骂一句,却还是把杯子挪到了巷口,“你说这支架支脚,会不会是用青砖做的?你看巷尾那堆破砖,砖面还沾着新鲜水泥。”
陆野顺着他指的方向走去,巷尾的排水沟入口堆着几块清代青砖,砖面有明显的切割痕迹,断口处还沾着灰白色的水泥颗粒 —— 和花盆边缘的泥渍颜色一致。他用镊子夹起一点水泥颗粒,放在便携式光谱仪下,屏幕上立刻跳出成分数据:“硅酸盐水泥,含 CaO 62.3%、SiO? 21.5%,还有微量的 Al?O?—— 这是现在修缮老宅子常用的 P.O 42.5 级水泥,和思惠堂上个月修缮东厢房时用的水泥成分完全匹配。”
【细节捕捉(被动)... 启动微痕成分分析模块...】
【检测对象:窄巷泥渍样本(编号 SHT-001)】
【成分构成:
青砖粉末:主要成分为 SiO? 58.7%、Al?O? 22.4%,Fe?O? 6.3%,氧化程度符合清代青砖特征(距今约 150-180 年);
水泥颗粒:P.O 42.5 级硅酸盐水泥,与思惠堂 2025 年 5 月修缮工程用料一致;
苔藓残体:与青石板缝隙苔藓同源,细胞壁破裂程度显示受压时间约为案发当晚 23:00 - 次日 1:00;
金属碎屑:微量铁元素(Fe 98.2%)、碳元素(C 1.5%),疑似低碳钢材质。】
【结论:泥渍样本与巷尾破损青砖、修缮水泥及西窗插销金属碎屑成分高度关联,工具支脚材质推测为 “青砖 + 水泥浇筑 + 低碳钢加固”,操作时间与案发窗口期吻合。】
陆野盯着系统弹出的蓝色界面,指尖在膝盖上轻轻敲着:“嫌疑人应该是在巷尾切割青砖,混合修缮剩下的水泥,浇筑成三角支架的支脚,再用低碳钢做支架主体 —— 这样既够结实,又能就地取材,不会留下明显的外来工具痕迹。” 他站起身,走到西窗下,仰头看着窗棂:“长杆工具的长度至少要两米二,才能从巷口的位置够到窗户插销,顶端应该装了带弧度的钢钩,用来勾住插销往外拨。”
小李已经打开医用级硅胶的包装,将透明硅胶缓缓倒在苔藓压痕上,边倒边说:“这硅胶得等 20 分钟才能固化,固化后能把 0.05 毫米的痕迹都复刻下来 —— 上次蘑菇案的灶台缝隙样本,就是用这个提的。” 孙建军在一旁看着,突然指着窗户的格扇:“你们看这宣纸,边缘有个细微的划痕,应该是长杆钩子弹过去时划的 —— 位置刚好在插销正下方,高度和我们推测的工具长度对得上。”
陆野凑近看,宣纸的划痕约 1.5 厘米长,边缘整齐,没有撕裂痕迹,说明工具划过的速度很快,而且精准度很高 —— 不是熟悉思惠堂窗户结构的人,根本不可能一次就找准插销位置。他正想着,眼角的余光瞥见思惠堂院内的天井里,张守义正攥着块抹布来回踱步,裤脚沾着的泥渍在青石板上拖出淡淡的痕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