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持续发酵,压力有增无减 —— 不仅有民众给‘老赖’寄恐吓信、画红叉的模仿行为,还出现大量虚假举报(有人谎称‘知道凶手身份’却提供假线索),支队不得不增派人员筛选信息、甄别线索,严重分散了侦查精力。”
——其中绝大部分是毫无价值的情绪宣泄,甚至还有声称自己是凶手或者提供虚假线索的恶作剧。
“利刃小组”屏蔽了外界的嘈杂,将全部精力重新投入到案件本身。他们知道,唯一的破局之道,就是抓住凶手。
第三次作案,凶手虽然依旧谨慎,但真的能做到天衣无缝吗?陆野不相信。只要行动,就必然会留下痕迹,只是看能否被发现。
他再次组织了对刘兴国案发现场的复盘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丝细节。
技术队对现场进行了彻夜的反复勘查,甚至动用了多波段光源和真空吸附器等先进设备,寻找可能存在的微量痕迹。
法医也对尸体进行了更细致的解剖检验。
终于,两处极其微弱的发现,带来了转机。
第一处发现来自法医。在刘兴国的指甲缝里,提取到了极其微量的、不属于他本人的皮肤组织和一种特殊的金属碎屑。皮肤组织量太少,难以进行DNA比对,但金属碎屑经过化验,初步认定为一种高品质合金钢,通常用于制造精密仪器或…某种特制的工具。
第二处发现来自技术队。在卧室窗户的窗框极其隐蔽的缝隙里,找到了一小段几乎看不见的、被刮断的极细纤维。经过化验,这种纤维并非普通衣物所有,而是一种常用于高端雨衣或者某些户外专业服装的复合材料纤维,具有极强的防水性和韧性。
金属碎屑?特制工具?特殊纤维?高端雨衣?
这些发现虽然依旧零碎,但却提供了新的方向!
“凶手可能使用了某种特制的勒颈工具,而不仅仅是绳索!”陆野分析道,“那种合金钢碎屑,可能就是工具的一部分!还有,他穿的雨衣,可能不是市面上常见的普通雨衣,而是某种专业或高端的款式!”
“排查全市范围内,能够加工这种高品质合金钢的精密加工店、五金店、甚至是一些科研单位的实验室!看看近期有没有人定制过奇怪的、可能用于勒颈的金属部件?”陆野对陈凯下令。
“范围还是很大,但总比没有好!”陈凯立刻开始行动。
“还有这种特殊纤维的来源,”陆野对周婷说,“查一下这种纤维主要用于哪些品牌的哪些产品?本市哪些商场或者专卖店有售?购买这种高端雨衣的人应该不会太多。”
新的线索像黑暗中的微光,虽然微弱,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与此同时,陆野决定再次尝试对凶手进行更深入的心理侧写。他需要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对手,才能预测他的行为。
他闭目凝神,将三名死者的详细情况、作案手法的细微差异、现场留下的微量痕迹、凶手的行动模式(雨夜、摩托车)、以及当前扭曲的社会舆论环境,全部纳入思考范围。
【逻辑推理 Lv.5 全力运转…】
【心理侧写(基础)强化分析…】
【数据整合…模型构建…】
脑海中,凶手的形象逐渐变得更加清晰和立体。
他不是单纯的变态或嗜血狂。他的行为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仪式感”。他选择目标并非随机,而是基于一套自认为“公正”的标准(失信且恶劣者)。他清理现场,并非仅仅是反侦察,可能还带有一种“抹去污秽”、“清理门户”的象征意味。他选择雨夜,除了实用,可能也暗含“洗涤罪恶”的心理。
他对工具的专业化追求(特制工具、高端雨衣),显示他可能有一定技术背景或经济实力,并且对这次“使命”极其看重,追求完美。
他对社会舆论的反应(如果他能看到),可能会更加坚定他的信念,甚至可能因此加快作案频率,以回应那些“支持者”。
【侧写深化】:
动机:深度扭曲的“正义感”。其本人或至亲极有可能曾遭受“老赖”的巨大伤害(如亲人因此自杀、破产、重病无钱医治),且认为通过法律途径无法得到公正解决,对司法效率极度失望甚至怨恨。
性格:偏执、冷静、高度自律、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强迫症。平时可能沉默寡言,甚至表现得遵纪守法,但内心积蓄着巨大的愤怒和破坏欲。
职业/技能:可能拥有机械加工、法律、调查、安保、或者需要精密操作技术的职业背景。经济条件可能不差,甚至良好。
风险评估:社会舆论的畸形“支持”可能成为其行为的“兴奋剂”,使其作案间隔缩短,目标选择可能变得更加“激进”。极度危险,需尽快抓捕。
一个因曾受创伤而走向极端、自诩为“审判者”的偏执天才形象,呼之欲出。
喜欢刑侦天梯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刑侦天梯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