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子卡住了,像台生锈的老机器,每个齿轮都咬得死紧,发出令人牙酸的摩擦声,就是转不动。会议室里烟雾缭绕,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屁股,空气浑浊得能当抹布用。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明晃晃的疲惫,眼球上爬满血丝,脾气一点就着。
陆野盯着白板上那些杂乱无章的线条和照片,眼神冷得能冻住空气。常规手段似乎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他吐出一口浊气,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凯哥,”他转向陈凯,声音有些沙哑,“把之前筛出来的那几百个可疑包裹,底裤都给我扒出来!寄出驿站的编码,经手快递员的工号,每一个中转分拣中心的时间戳,连他妈运输车的车牌号,一点不落,全部输进去!”他指了指自己那台看似普通、实则连接着某个超越现有技术层面的“警务成长助手”系统的终端,“启动‘深度物流路径分析’和‘寄件人行为画像’。看看这鬼系统,这次能不能给咱刨出点硬货来。”
这是系统不久前才解锁的新模块,专门用来对付这种藏在庞大现代物流网络里的鬼影。据说能构建出整个物流体系的数字孪生模型,从海量数据里嗅出人脑根本无法察觉的微弱关联。
“明白!数据流正在导入……权限确认……分析引擎启动!”陈凯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敲击声密集得像战场上的鼓点。
屏幕上,原本静止的数据流瞬间狂暴起来,不再是简单的比对,而是像亿万条光蛇,疯狂窜动、交织、碰撞,构建出一个极其复杂、不断动态变化的虚拟物流网络三维图谱。每一个包裹都化作一个光点,沿着各自的轨迹在其中穿梭。系统正在以非人的算力,强行梳理这团乱麻,寻找那些违背常理的、细微到极致的“巧合”。
专案组的人都下意识地围了过来,屏住了呼吸。房间里只剩下机器风扇的嗡鸣和心脏在胸腔里沉重搏动的声音。香烟忘了抽,任由烟灰烧成长长的一截,摇摇欲坠。希望和怀疑交织在每一双眼睛里。这东西,真能行吗?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进度条像得了便秘,缓慢地、几乎以像素为单位向前蠕动。每一秒都像是在砂纸上摩擦神经。
突然——
“叮!!”
一声极其尖锐、穿透耳膜的提示音,毫无预兆地撕裂了凝固的空气!屏幕上,狂暴的数据流骤然定格,几条原本分散在不同区域、代表不同包裹的光线轨迹,被系统用刺目的猩红色强行标注出来,它们在不同的起始点出发后,竟然在虚拟图谱中的某个节点——城东分拣中心内部一条特定的分拣流水线——发生了精准的重合!时间戳几乎紧贴在一起,前后误差不超过十分钟!
“找到了!他妈的找到了!”陈凯猛地从椅子上弹起来,声音因为极度激动而变了调,指着屏幕的手都在微微发抖,“系统抓到了!四个确认有毒的包裹,还有七个高度可疑的,它们他妈的在城东分拣中心,走过同一条流水线!几乎是前后脚!”
物理上的接近!
这个发现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浓重的迷雾!这意味着,这些看似随机、从城市不同角落寄出的死亡包裹,在物流运输的早期,曾经真实地在同一个狭小的物理空间里聚集过!这绝不是巧合!那里,可能就是凶手留下破绽的地方!
“立刻!马上!”陆野的声音瞬间拔高,带着一股狠劲,“调取城东分拣中心,目标流水线,在那个精确时间窗口内的所有监控录像!角度一个不许漏!把当时所有经过那条线的操作工,一个不落,全部给我筛出来!重点查有没有生面孔,或者行为异常的熟面孔!”
命令像出膛的子弹,瞬间被传递出去。技术组的人像被抽了一鞭子,立刻扑向各自的电脑,开始争分夺秒地调取、筛选海量的监控资料。
几乎在同一时间,系统的另一个分析模块——“行为画像”也吐出了结果。
屏幕上跳出一行行冷静到近乎残酷的文字,像是一份来自深渊的诊断书:
【寄件人行为画像 - 初步结论】
寄件时间模式: 刻意选择业务繁忙时段(利用人流量掩盖行踪),但精准避开监控交接班或注意力分散峰值。体现极强的计划性与观察力。
驿站选择偏好: 集中于老旧小区周边、管理相对松散、监控存在盲区或覆盖不全的加盟制驿站。显示对周边环境异常熟悉,且经过精心踩点。
支付方式: 100%使用现金。规避电子支付追踪。
行动路线: 监控显示,目标均能有效利用驿站内外监控盲区接近投放点,投放后迅速沿预设路线脱离。路线选择显示出对监控点位分布的了解。
包装特征: 使用最常见、毫无特征的瓦楞纸箱与胶带,无法溯源。封装手法普通,无个人习惯痕迹,刻意抹除个性特征。
综合行为模式分析,生成嫌疑人初步心理画像:
性别: 高概率为男性。
年龄: 推测区间25-45岁。具备足够的体力、耐心与社会经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