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之与阿,相去几何?”选自《老子》,此处阿读“hē”,通“呵”,斥责的意思。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是《老子》(即《道德经》)中一句充满辩证智慧的名言。它虽然简短,却触及了道家思想的核心。
一、原文、翻译与意义
1. 原文出处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二十章》。让我们看一下完整的上下文节选: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2. 现代汉语翻译
·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恭敬的应答“唯”与怠慢的应答“阿”,这两者之间相差能有多少呢?
“唯”:古代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恭敬的应答声,声音短促清脆,表示顺从。
“阿”:同“诃”,或作“呵”,是怠慢、敷衍、甚至带有呵斥意味的应答声。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善良与丑恶,这两者之间相差又有多大呢?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尽管有上述思考)但人们所畏惧的(权威、礼法),我也不能不畏惧。
“荒兮,其未央哉!”:(这世间的道理)茫茫无边啊,好像没有尽头!
3. 要表达的核心意义
老子通过这句反问,旨在表达以下几层深刻含义:
消解世俗价值的绝对对立:在世人看来,“唯”与“阿”(恭敬与怠慢)、“善”与“恶”是截然相反、价值判断分明的行为。但老子却指出,它们的差别其实很小,甚至是相对的。这种差别很多时候只是表面的、人为规定的,而非本质的、绝对的。
揭示价值的相对性:一个行为是“善”是“恶”,一种态度是“恭”是“倨”,往往取决于观察的视角和当时的标准。今天被认为是“善”的,明天可能被视为“恶”;在此地是“恭敬”的,在彼地可能就成了“谄媚”。
批判形式化的礼教:老子生活在周代礼乐制度逐渐僵化、流于形式的时代。他认为,过于强调“唯”与“阿”这种外在的、形式化的礼节区分,会让人失去内心的淳朴和真诚。他引导人们超越这些表面的、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去探寻背后那个统一、永恒的“道”。
二、《老子》的创作背景与创作者介绍
1. 创作者: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陈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他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因此博学多闻,通晓古今之变。
他是一位神秘的隐士型哲学家,关于他的生平记载甚少,最着名的传说便是他晚年见周朝衰微,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请,写下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而后飘然不知所终。
他被后世道教尊为始祖,奉为“太上老君”。
2.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春秋末期,天下大乱,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秩序(周礼)崩坏。思想家们都在寻求如何治国安民、如何在这乱世中安身立命的答案。
思想动机:与孔子试图“克己复礼”来恢复社会秩序不同,老子选择了更为根本的路径。他认为一切纷争的根源在于人们背离了“道”。他追溯万物的本源,提出了以“道”为核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一整套哲学思想,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与人生的困境。
三、《老子》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虽古老,但其智慧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 为人处世:谦卑与包容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教导我们不必过于执着于他人的态度是恭敬还是轻蔑,也不必固守自己对“善”“恶”的刻板判断。这能帮助我们培养宠辱不惊的心态和包容的胸怀,减少人际摩擦与内心焦虑。
2. 管理智慧:无为而治
“治大国若烹小鲜”、“我无为而民自化”等思想,启示现代管理者要尊重规律,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微观管理,创造环境让下属和系统自行发挥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境界。
3. 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中国古代最深刻的生态智慧,强调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而非一味地征服和索取。这对于应对当今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4. 个人修养:致虚守静
“五色令人目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思想,为身处信息爆炸、物欲横流时代的现代人提供了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回归内心的宁静,看清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5. 辩证思维:祸福相依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句名言教导我们以发展、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在顺境时不骄纵,在逆境时不绝望,深刻理解事物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规律,从而保持一种从容和睿智的生活态度。
总结而言,《老子》的智慧如同一个深邃的泉眼,历经两千五百余年依然能滋养现代人的心灵。从“唯之与阿”的相对性思考,到“道法自然”的终极追求,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与世界和谐共处的生存哲学。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