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ài,一种草本植物,叶制成艾绒,可供针灸用。《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是一首以极其精炼的语言,表达炽烈相思之情的千古名作。其中“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已成为传诵不衰的成语。
一、全文与注释
《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彼:那,指心中思念的那个人。
葛:一种蔓生植物,其皮可制纤维织布。
萧:蒿类植物,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艾:艾草,菊科植物,有香气,可用于针灸或药用。
三秋:通常有三种解释:
1. 指三个季度,即九个月。
2. 因秋为一年一收,故常代指“年”,“三秋”即“三年”。
3. 在诗中,为了与上文的“三月”和下文的“三岁”形成递进,多解释为“三季”,即九个月,是介于“三月”与“三岁”之间的一个时间单位。
岁:年。
二、白话翻译
我思念的那个采葛的人啊!
只是一天没有见到她,却仿佛隔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我思念的那个采萧的人啊!
只是一天没有见到她,却仿佛隔了三个秋天那么漫长!
我思念的那个采艾的人啊!
只是一天没有见到她,却仿佛隔了三年那么漫长!
三、创作背景与主旨
1. 地理背景:“王风”的含义
“王”指东周王朝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其地的诗歌虽仍尊为“王风”,但已无西周盛世之音,多带有乱世中的哀怨与惆怅之情。
2. 主题解读:相思之歌
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怀人诗。关于所怀之人的身份,历来有不同说法:
思念情人:这是最主流的解读。诗歌以一位热恋中男子的口吻,表达了对一位外出劳作(采葛、采萧、采艾)的女子的刻骨思念。
思念友人:汉代《毛诗序》提出“惧谗”说,认为这是讲君子因忠心而被谗言陷害,致使君臣朋友分离,一日不见就如隔三秋。此说后世多认为牵强。
诗歌的核心在于捕捉并放大了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在热切思念时,对时间的极端主观感受。
四、作品意义与艺术特色
这首诗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动人,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抒情艺术:
1. 层层递进的时间夸张
这是本诗最核心的艺术手法。通过“月 → 秋 → 岁”的层层推进,将分离时间的主观感受从“三月”拉到“三秋”,再推向顶峰“三岁”,极其有力且生动地表现了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愈演愈烈的过程。这种心理时间的扭曲,精准地描绘了热恋中人的焦灼心态。
2. 重章复沓的节奏美感
全诗三章,句式结构完全相同,只更换了动词(葛→萧→艾) 和时间单位(月→秋→岁)。
这种回环往复的咏唱,一唱三叹,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在一次次重复中,将思念的情感不断深化和强化,产生一种盘旋上升的感染力。
3. 以劳作起兴的含蓄之美
诗中的“采葛”、“采萧”、“采艾”都是当时女性常见的生产劳动。诗歌以这些日常场景起兴,自然而朴实。
它没有直接描写女子的容貌或双方的誓言,而是通过男子看到这些植物就联想到采撷之人,将深情寄托于平凡的劳动景象中,含蓄而韵味深长。
4. 永恒的情感共鸣与语言遗产
这首诗提炼出了人类共通的“相思”体验,使其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诗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更是凝练为成语“一日三秋”,至今仍鲜活地存在于中文语境中,用来形容极度思念的迫切心情。
总结:《王风·采葛》以其单纯明快的语言、精妙绝伦的夸张和复沓手法,成功地捕捉并渲染了一种极致的思念之情。它不仅是《诗经》中抒情小诗的典范,更是中国诗歌史上以最经济文字表达最丰富情感的杰出代表。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