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yì(义)。通“?”。惩戒,惩治。《孟子·万章下》:“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孟子·万章下》中“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一句,是孟子引用商朝历史典故来阐述儒家道德修养思想的经典论述。以下进行系统解析:
一、原文语境与注释翻译
《孟子·万章下》原文选段(相关段落):
“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
注释:
1. 太甲:商朝第四位君主,商汤嫡长孙。
2. 颠覆汤之典刑:破坏商汤制定的法度规范。“典刑”指法典、制度。
3. 伊尹:商朝开国元勋,辅政大臣。
4. 放之于桐:流放太甲至桐宫(商汤陵墓所在地)。
5. 自怨自艾:
自怨:自我反省过错;
自艾:原义“割草”,引申为“惩戒己身”。“艾”通“刈”,指自我砥砺。
6. 处仁迁义:居于仁德,转向道义。
7. 复归于亳:返回都城亳(今河南商丘),恢复王位。
白话翻译:
太甲继位后破坏商汤制定的法度,辅政大臣伊尹将其流放至桐宫。三年间,太甲深刻反省过错,自我责备并砥砺德行,在桐宫践行仁德、归向道义。三年后,因听从伊尹的教诲,得以重返亳都执政。
二、历史故事解析
事件脉络:
1. 背景:太甲继位初期暴虐昏庸,违背商汤“仁德治国”的遗训。
2. 流放桐宫:伊尹以辅政大臣身份强制太甲至桐宫守陵,使其面对先祖功绩反省。
3. 悔过自新:太甲在三年间经历“自怨自艾”的精神觉醒,最终成为勤政贤君。
4. 复位治国:伊尹迎回太甲,其后期治理使商朝中兴。
历史佐证:
此事亦载于《史记·殷本纪》:“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三、创作背景与思想意义
1. 孟子引典目的:
论证人性可塑:通过太甲从昏君到明君的转变,证明人性本善(性善论),即使犯错也可通过修养回归善性。
强调道德自律:“自怨自艾”突出内省与自我修正的价值,呼应儒家“修身以立德”的核心思想。
君臣关系范式:伊尹“放君而复立”的行为,体现儒家“以道事君”原则——臣子应以道义匡正君主,而非盲目效忠。
2. 深层意义:
悔过哲学:孟子将“自怨自艾”提升为道德修养的关键步骤,强调主体自觉在改过迁善中的作用。
政治启示:为统治者提供“纳谏—反省—革新”的治国模型,警示权力需受道德约束。
四、现代启示
1. 个人层面: “自怨自艾”的原始含义(自我反省与修正)对当代人格修养仍有指导意义,区别于现代语境中该词偏向“悔恨消极”的用法。
2. 管理智慧: 伊尹对太甲的“惩戒-教育-复位”过程,可类比现代组织中对失职者的挽救机制,强调教化重于惩罚。
通过这一典故,孟子成功将历史经验转化为哲学命题,彰显了儒家对道德自觉与社会教化的双重关怀。
五、儒家“亚圣”孟子的生平事迹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他是孔子之孙子思(孔汲)的门人的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他的思想记录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经典,更以其雄辩的文风、生动的比喻和严谨的逻辑着称于世。
孟子的生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 孟母教子:成长的基石
孟子的早年教育深受其母亲仉氏的影响。“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广为流传,虽带有传说色彩,但深刻地反映了环境与家庭教育对孟子人格和志向的塑造。
孟母三迁:为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孟母先后从墓地旁、市场旁搬走,最终定居在学宫附近,使孟子从小耳濡目染,学习揖让之礼、读书之声。
断机教子:孟子逃学回家,孟母当着他的面割断织布机上的线,以此比喻学习中断则前功尽弃,使孟子警醒,从此勤学不辍。
这些故事共同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定、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母亲形象,为孟子日后成为一代大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私淑孔子:思想的传承
孟子极其崇拜孔子,他曾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虽然他未能亲受孔子教诲,但他通过子思的门人系统地学习了孔子的学说。他深入钻研《诗》、《书》等古代典籍,全面继承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深化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